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科技要闻 >>>

俄媒:科学家找到消除人工智能“痴呆症”方法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专家提出了一种消除所谓人工智能痴呆症的独创方法。普通神经网络在1000次激发后开始遗忘数据,而带有连接重构功能的神经网络最多能承受1.7亿次。人工智能问题专家雅罗斯拉夫·谢利维奥尔斯托夫表示,对需要积累与物体交互经验的自主机器人或经常面临新路况的无人驾驶汽车而言,解决人工智能的遗忘问题... [详细]

研究发现细胞内部存在蛋白质“质检工厂”

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奥村正树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11日宣布,细胞内部存在对构成生命体的蛋白质形态进行正误校验的工厂。奥村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人体细胞进行实验,发现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6会在细胞内短暂聚合。细胞本身具有蛋白质合成场所内质网、能量生成场所线粒体等功能分区。大隅良典博士曾因阐明异常蛋白质分解回收... [详细]

科学家研发出“可自主学习”类脑芯片

当前的人工智能能够识别语音、翻译语言或自动驾驶汽车,但在模仿人类大脑的适应能力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此前,试图模仿大脑运作的神经形态芯片仅能实现对神经元间通信的模拟,无法做到单个神经元的内在学习。剩余的神经元通过调整自身敏感度,弥补了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无需外部重新编程就能重新分配工作负载。 [详细]

科研人员揭秘粉尘对气候影响之谜

漫天粉尘不仅是天气现象,更可能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隐形推手。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粉尘来源-演化-生物效应的完整链条,指出未来研究应聚焦全球主要粉尘源区营养成分分析,建立粉尘输入与海洋碳汇的定量关联,并将这些认识嵌入地球系统模型,以提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 [详细]

美国专家警告人工色素危害儿童健康

近来,一项新研究对39763种超市食品进行了分析。研究还发现,含有合成色素的食物一般含糖量会高出很多,平均高出141%。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员、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学系兼职助理教授伊丽莎白·邓福德博士说,在食品系统中持续存在的合成色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详细]

法媒:新型超声技术掀起医学诊断革命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实现了全器官血流图谱绘制,实现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该探头已在动物的心脏、肾脏和肝脏上完成测试,不仅能生成超高精度的图像,还能捕捉血流的最细微变化,分辨率可达100微米以下。他解释说:这些透镜就像给传感器戴上‘眼镜’:若没有透镜,单个传感器的成像会模糊... [详细]

我国科学家团队揭示抑郁症治疗新机制

北京时间11月6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揭示氯胺酮和电休克疗法这两种快速强效抗抑郁疗法背后的共同作用机制——腺苷信号通路,为开发新一代基于腺苷信号调控且副作用更小的抗抑郁疗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明确的靶点。研究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及医学创新基金、中国脑... [详细]

法媒:没有真菌,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

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真菌,直到最近才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结果显示: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除了旨在保护自然栖息地的法规外,尚未出台任何专门针对真菌的保护计划。这种共生关系被称为丛枝菌根,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没有这种关系,植物和真菌都无法生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一部分糖分提供给真菌,这... [详细]

俄媒报道:人类首次在太空培育出完美晶体

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雷日科夫和阿列克谢·祖布里茨基日前在国际空间站舱外工作了近7个小时。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半导体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屏幕-M实验项目总设计师亚历山大·尼基福罗夫坦言,他全程屏息凝神地观看,但宇航员们按部就班地圆满完成了任务。 [详细]

3D生物打印机有望助力修复声带

参考消息网报道据英国《自然》周刊网站10月29日报道,受世界上最大陆地动物的启发,研究人员创造并测试了他们所说的世界上最小的3D生物打印机。在10月29日发表于美国《设备》杂志的一篇报告中,研究人员证明了该装置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术内镜将水凝胶沉积到人造声带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易卜拉欣·... [详细]

研究:运动与电子屏幕使用方式影响青少年大脑发育

芬兰东芬兰大学与库奥皮奥大学医院联合开展的两项新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运动习惯以及电子屏幕的使用方式等因素会显著影响其大脑功能和心理健康。结果显示,影响大脑健康的关键并非屏幕使用的时长,而在于使用方式的不同:被动使用电子设备,如刷手机、看电视或视频,会削弱大脑皮层的抑制机制,即神经系统的刹车功能。 [详细]

新技术可去除鸡蛋致敏物质

全球超过2.5亿人受到食物过敏的困扰,研究人员正推进研究如何克服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即使对这种特殊鸡蛋进行加热处理,它们在品质方面也与普通鸡蛋几乎没有差别,可以用于制作布丁等食品。结果显示,通过对果糖进行有效利用,可能有助于抑制过敏反应。 [详细]

研究提出热带珊瑚岛植被优化策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基于对我国热带珊瑚岛的植被长期观测样地进行研究,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在热带珊瑚岛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分工协作的规律,即真菌打头阵,细菌稳后方,这对优化珊瑚岛上的植被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

美国男子接受猪肾脏移植近9个月 创下新纪录

美国一名男子在接受基因编辑猪肾脏移植近9个月后,由于猪肾脏功能衰竭被摘除,重新开始透析治疗。手术使用的猪肾脏经过了69处基因编辑,其中包括敲除会引起人体排异反应的基因,添加一些人类基因以提高动物器官与人体的兼容性,同时降低跨物种移植风险。猪的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等与人体器官相近,被视为异种器官移植... [详细]

研究发现促进脑内髓鞘生成的生物学机制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发现一种能够显著提升脑内髓鞘生成的生物学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髓鞘受损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多种神经发育综合征有关。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相比,这些被敲除Tfii-i基因的小鼠髓鞘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髓... [详细]

爬行动物或为治疗痛风提供思路

这可能令人惊讶,但并非所有动物都会排尿。包括乔治敦大学化学家詹妮弗·斯威夫特在内的研究人员认为,分析爬行动物尿结晶提供了一个可能改善甚至挽救人类生命的机会。斯威夫特在论文附带的声明中说:这项研究的灵感来自我们想弄清楚爬行动物究竟如何安全地把这种物质排出体外,我们希望借此为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 [详细]

研究证实人体能量消耗存在上限

人体存在一个代谢天花板,即便是最极限的运动员也无法突破。贝斯特及其同事招募了14名高耐力型运动员,包括超级马拉松运动员、自行车运动员和铁人三项选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代谢研究专家奈杰尔·特纳表示,使用双标记水让研究团队能够准确估算运动员在实际活动中的能量消耗。 [详细]

研究:关键基因决定现代人类与古人类走上不同命运轨迹

现代人类有独特基因据信,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大约在60万年前从共同的祖先分化而来。通过将现代人类基因嵌入小鼠体内,研究人员发现,活性较弱ADSL在合成嘌呤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会在大脑中积聚。结果显示,携带现代人类ADSL的小鼠比正常小鼠更快、更频繁地接近水槽。鉴于大约97%的现代人类都携带这种突变,研究人员认...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