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科技要闻 >>>

利用量子效应原理 科学家造出首个自发光生物传感器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利用量子效应原理,首次开发出一种无需外部光源的新型生物传感器,为光学生物传感技术在医疗诊断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扫清了一大障碍。光学生物传感器通常依赖光波作为探针来检测生物分子,在精准医疗、个性化诊疗以及环境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这种基于量子物理机制的无光源生物传感技... [详细]

AI工具只需一次脑扫描即可识别多种痴呆症

美国妙佑医疗国际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人工智能工具,仅通过单次脑部代谢扫描数据,就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9种常见痴呆症大脑活动模式。痴呆症患者的大脑葡萄糖代谢会出现异常,而不同类型的痴呆症患者大脑中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区域有区别。   研究团队认为,他们开发的AI工具是朝着痴呆症的早期理... [详细]

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

美国维克森林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生物打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利用一种新型生物墨水,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胰岛,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为治疗Ⅰ型糖尿病带来了新希望。为了保护脆弱的人类胰岛在打印过程中不受损伤,团队优化了打印参数,采用了低压和低速的温和打印工艺,有效减少了机械压力,保持了胰岛的... [详细]

60余款智能机器人将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论坛时间为7月26日至28日,展览时间为7月26日至29日,展览展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大会展览展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800余家企业集中亮相,3000余项前沿展品即将展出,涵盖40余款大模型、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8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详细]

分子磁体具备超高数据存储潜能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化学家合作设计出一种分子磁体,催生出可在极小空间内存储海量数据的新技术,能让邮票大小硬盘存储量提升百倍,且可在更高的环境温度下稳定地存储信息。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利用量子力学基本方程,结合澳大利亚超级计算中心的强大算力,模拟了电子自旋的时间演化过程,揭示了... [详细]

芯片模型有望发现渐冻症成因线索

在本次研究中,ALS患者来源的运动神经元被植入芯片上部的微结构通道中,而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则被植入芯片下部通道,两层通道之间通过一层多孔膜连接。在新的特殊芯片环境中,运动神经元比在传统培养皿中发育得更成熟,研究人员也因此能首次观察到ALS患者细胞的显著差异。研究人员强调,谷氨酸可能只是ALS致病机制中的一... [详细]

罕见新血型,“瓜达阴性”携带者只一人

法国血液机构发现一种全球罕见的新血型——瓜达阴性。项目负责人蒂埃里·佩拉尔解释道,这种血型的形成需要父母双方都携带特定基因突变,且子女必须同时遗传父母双方的突变基因。研究人员指出,新血型的发现具有多重意义:既能提升罕见血型患者的诊疗水平,又为肿瘤学、神经病学及风湿病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前... [详细]

成年后长高并非喜事,当心垂体功能减退

垂体虽小却负责调控全身激素分泌垂体是位于大脑底部的一个小腺体,虽然仅有豌豆大小,却承担着调控全身激素分泌的重要职责。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刘尧吉表示,垂体功能受损导致激素分泌减少时,人往往会出现疲乏无力、嗜睡怕冷、代谢减慢、低血糖、低血压、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症状。尤其是那些有垂体瘤或颅脑外... [详细]

法国研究显示:玻璃瓶装饮料微塑料含量超过塑料瓶

法国食品、环境和职业健康与安全局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看似更环保的玻璃瓶装饮料,其微塑料含量反而高于塑料瓶装产品。研究团队对在法国市场销售的各类包装饮料进行系统检测,发现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每升玻璃瓶装软饮料、柠檬水、冰茶和啤酒中平均含有100个微塑料颗粒,这个数字是塑料瓶或金属罐装饮料的5至50倍,... [详细]

研究:双酚A和视黄酸同时暴露可致大脑形成异常

   京都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和日本立命馆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斑马鱼胚胎在发育初期同时接触双酚A和视黄酸,其大脑、神经和面部结构等的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此,团队建议要格外关注塑料化学物质与其他活性物质共同作用对发育健康的影响。 [详细]

布冈夜蛾导航的秘密藏在星光里

一只小小的飞蛾,不但能在漆黑的夜空中找到方向,还能穿越上千公里,精准抵达它从未到过的祖传度假胜地。这种名叫布冈夜蛾的小家伙,每年春天都会从澳大利亚高热的东南部出发,长途跋涉近1000公里,飞往澳大利亚山脉中凉爽的洞穴,在那里度过炎热的夏季。他们发现,蛾子大脑中的视神经会对夜空的旋转做出反应,并自动调... [详细]

脑内药物递送技术研发进入快车道

大脑中天然存在的血脑屏障犹如一道严密的防线,使许多药物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癌等顽疾带来了重大挑战。目前,这些突破性的脑部递送技术研发正进入快车道,未来有望改写医疗格局,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曙光。 [详细]

我国科学家在强磁场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华中科技大学22日发布消息称,该校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李亮教授团队20日成功实现71.36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强度,刷新了该中心于2018年创造的64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强度世界纪录,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详细]

单细胞数字胚胎“破译”心脏发育密码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东南大学教授林承棋、罗卓娟、谢芃领衔多家科研机构在全球首次构建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并在其中发现中内胚层器官的原基决定区,“破译”心脏发育密码…… [详细]

遇到难题,大脑如何临场应变

我们每天都在解决复杂问题,只是自己没太察觉。一旦中途遇到状况,比如电梯坏了、门店关了,大脑迅速调整策略,以保障你能喝上咖啡。小球每经过迷宫中的关键节点,就会发出一声叮,整个迷宫有4条可能路径,参与者要凭提示音的时间间隔来做出判断。看来,遇到复杂问题时,人脑可不是算不过,而是在有限资源下做出了最聪明... [详细]

最新研究揭示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器官发育“密码”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罗卓娟指出,这项研究首次在单细胞精度揭示了器官原基形成的时空动态,为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及相关疾病防治提供了更精准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学界理解器官再生、肿瘤发生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法论。 [详细]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损害儿童健康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6月9日报道,最新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屏幕会导致儿童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导致孩子们花更多时间盯着电子设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研究人员敦促家长、教师和政策制定者以审慎态度对待屏幕使用时间问题——不仅要考虑孩子使用屏幕的时长,还要考虑他们接触的内容以及使用时的社交情境。 [详细]

植物褪黑素:兼具促进生长与安全防护功能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奇团队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生物学年鉴》发表了综述文章,系统揭示了植物褪黑素的合成、信号传导与功能调控奥秘,为农业生物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了新思路。如在干旱胁迫下,叶绿体中的褪黑素合成基因表达显著上调,植物迅速启动局部抗逆程序,以应对干旱带来的影响。P...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