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发出“可自主学习”类脑芯片

2025-11-13 06:37 来源:参考消息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科学家研发出“可自主学习”类脑芯片

2025年11月13日 06:37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1月12日报道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11月2日报道,当前的人工智能能够识别语音、翻译语言或自动驾驶汽车,但在模仿人类大脑的适应能力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在韩国科学技术院的实验室里,一组科学家朝着这一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们研发出一款可自主学习和调整的芯片,其功能与真实神经元无异。该芯片的工作原理基于一种名为“内在可塑性”的生物学原理,即神经元能根据经验改变自身敏感度的能力。通俗来讲,正是这种能力让人们不再对曾经吓一跳的噪音感到惊慌,也能在反复完成某项任务后反应更快。

此前,试图模仿大脑运作的神经形态芯片仅能实现对神经元间通信的模拟,无法做到单个神经元的内在学习。而这项新成果实现了突破:这款名为“频率切换神经晶体管”的设备,无需外部干预,就能自主调整自身反应。它通过一个结合两种特殊材料的系统实现这一功能,这两种材料可分别实现“记忆”与“反应”,这项创新让该芯片比以往任何设备都更接近神经细胞。

该项目由金耿民(音)教授领导,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它不仅是一项学术突破,更提出了一种理解人工智能的新方式。这款芯片不再完全依赖预设的连接或复杂网络,而是像人类大脑中的每个神经元那样,实现了个体层面的学习。

要理解这一突破,可想象这样一款设备:它不会始终重复相同行为,而是能根据过往“经历”改变自身反应,这正是韩国科学技术院研发的神经晶体管的核心特性。

芯片内部包含两个名为“忆阻器”的组件:一个作为快速触发器生成电信号,另一个作为“记忆体”记录刚发生的事件。两者协同工作,调整芯片产生信号的频率,模仿神经元调节自身活动的方式。

这意味着芯片不仅能传输信息,还能根据过往经历决定传输方式。当接收到大量刺激时,它会降低敏感度;当刺激较少时,又会提高敏感度。这种自调节能力是生物学习的基础,如今也成为了电子学习的基础。在实验中,该神经晶体管能可控地提高或降低触发频率,就像神经元“适应”某种刺激或通过重复“训练”提升反应一样。

研究人员还证实,这一过程具有稳定性和可逆性:芯片可在敏感状态与低反应状态之间切换,且不会丢失信息或出现故障。这一特性使其非常适合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在该领域,实时适应能力是提升系统效率与自主性的关键。

除高效性外,这款新芯片还展现出一项罕见特性:抗损伤能力。在模拟测试中,研究人员“损坏”了部分网络,关闭了大量人工神经元。对传统系统而言,这会导致严重故障;但基于神经晶体管的网络却能重新组织,几乎完全恢复原有性能。

这一能力同样得益于实现自主学习的核心特性:内在可塑性。剩余的神经元通过调整自身敏感度,弥补了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无需外部重新编程就能重新分配工作负载。简单来说,该系统能自主“重新学习”如何运作。

这种行为与人类大脑受损后的情况类似:大脑的其他区域会接管丢失的功能,从而实现部分或完全恢复。

将其应用于电子领域,意味着基于该技术的设备即便出现物理故障,仍能继续运行。对于需要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持续工作的自主系统而言,这一特性至关重要。

韩国科学技术院的团队认为,这只是新一代神经形态芯片的开端。通过整合内在学习能力与生物抗损伤性,这类设备可能会改变智能机器的设计方式。

未来,该技术可应用于自主机器人、智能车辆,或需要实时决策的医疗系统。

这一突破表明,生物启发仍是技术创新的最佳指引。韩国科学家们不仅模仿了神经元的结构,更复现了其行为,为研发更自然、高效且耐用的人工智能迈出了重要一步。尽管这类芯片距离商业化还有一段时间,但毫无疑问,其研发标志着“会学习的机器”进入了进化新阶段。(编译/韩超)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大脑颅内肿瘤,尤其是位于脑深部或者临近重要功能脑区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为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疗效,研究人员在18头小型猪中构建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 [详细]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施中,研究团队先将这种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的钙钛矿电池叠加,再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钙钛矿有机电池的纪录,... [详细]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在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控制自旋量子比特的硅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即使量子比特与不到一毫米远的晶体管芯片共存,其量子态几乎不会受到干扰。研究人员认为,该低温电子平台不仅可助力量子计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