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的动物“地下公寓”

2025-10-31 06:32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我国科学家发现最古老的动物“地下公寓”

2025年10月31日 06:3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京10月30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30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中首次系统性发现一套复杂的三维动物潜穴遗迹化石。这套遗迹化石距今约有5.5亿年历史,是目前最古老的复杂三维动物洞穴化石之一。

这一新发现将动物复杂掘穴行为的确切出现时间提前了约1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当天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此次研究中,科研团队发现的三维潜穴化石复杂程度令人惊叹。它们忠实记录下约5.5亿年前远古动物在海底泥沙里“钻、撬、挖、住”留下的“地下工程”:有的呈“之”字或阶梯状形态,显示掘穴生物进行有节奏、可重复的推进和探测;有的像包含“前厅”“通道”“餐厅”等多种功能结构的“复式公寓”;还有的酷似蝌蚪,一头膨大,仿佛动物挖了一个“取食坑”后掉头离开。根据其中一类“之”字形遗迹,科研团队还建立起一个新遗迹化石种——“旋脊锯形迹”。

位于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地质年代约5.5亿至5.43亿年前,被誉为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的“咽喉”。

“发现这些复杂的‘地下工程’,意义远不止于证明‘远古的虫子会打洞’。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当时动物能力的认知,约5.5亿年前远古动物对生态空间的利用,发生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根本性跃迁。”领导此项研究的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哲介绍,这些远古“挖掘工”的行为很可能既“拆毁”了当时一些生物赖以附着和生存的“地基”,引发了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激烈争夺,又给海底环境“松了土”,改变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分布。旧平衡被打破,新生态位产生,也为此后寒武纪大量动物“集体登场”搭好了“舞台”。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大脑颅内肿瘤,尤其是位于脑深部或者临近重要功能脑区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为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疗效,研究人员在18头小型猪中构建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 [详细]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施中,研究团队先将这种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的钙钛矿电池叠加,再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钙钛矿有机电池的纪录,... [详细]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在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控制自旋量子比特的硅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即使量子比特与不到一毫米远的晶体管芯片共存,其量子态几乎不会受到干扰。研究人员认为,该低温电子平台不仅可助力量子计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