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肠道“休眠”噬菌体被“唤醒”的机制

2025-10-21 06:21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新研究揭示肠道“休眠”噬菌体被“唤醒”的机制

2025年10月21日 06:21   来源:新华网   徐海静

一项国际研究最新发现,人体肠道细菌内一些“休眠”噬菌体,会在肠道细胞代谢物刺激下被“唤醒”。这一发现可能为利用噬菌体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改善肠道健康以及开发微生物疗法治疗肠道疾病提供新思路。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因为必须在活菌内寄生,所以它们通常在肠道等微生物群落丰富的地方存在。人类肠道中噬菌体多样性极其丰富,然而由于缺乏可培养的分离株用于实验验证,人们对噬菌体与人类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

在本研究中,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从澳大利亚微生物培养库收集了252种从人体微生物群落中分离出来的细菌菌株,在实验室使用专业的缺氧厌氧箱进行大规模培养,然后用10种不同的化合物、食物和条件对它们进行处理测试。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噬菌体在自然状态下保持休眠,只有少数在实验条件下会被激活。然而,当这些噬菌体暴露于人类肠道细胞产生的化合物时,活化率显著提升。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表明,人体不仅是一个被动的环境,它还在主动地影响病毒行为,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且直接的作用。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病毒基因中的一些特定突变可阻止其活化,使得部分肠道噬菌体进入永久休眠。这一发现可为未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落改善健康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为开发针对炎症性肠病、癌症等疾病的微生物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平台。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大脑颅内肿瘤,尤其是位于脑深部或者临近重要功能脑区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为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疗效,研究人员在18头小型猪中构建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 [详细]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施中,研究团队先将这种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的钙钛矿电池叠加,再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钙钛矿有机电池的纪录,... [详细]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在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控制自旋量子比特的硅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即使量子比特与不到一毫米远的晶体管芯片共存,其量子态几乎不会受到干扰。研究人员认为,该低温电子平台不仅可助力量子计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