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六大“癌症”?

2025-09-11 06:21 来源:参考消息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六大“癌症”?

2025年09月11日 06:21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9月9日报道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9月2日发表题为《人工智能癌症:威胁人工智能未来的隐藏缺陷》的文章,作者是萨加尔·古普塔。内容如下:

  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AI)时,通常是说起它取得的突破:提升生产力、优化运营效率、提供预测性洞见以及改进用户体验等。然而,尽管到处弥漫着一片乐观情绪,我们现在要面对AI阴暗的一面了:它的痼疾。

  作为一名领导过企业级数字化转型、监管过AI系统在医疗、金融和物流领域部署的首席信息官,我已经认识到这些系统性问题不仅仅是漏洞或不足,而且是“AI癌症”。就像生物学意义上的癌症一样,这些缺陷通常悄无声息地扩散,破坏系统的完整性,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AI癌症

  以下是我认为反复出现、困扰AI系统的六大“癌症”。

  1.固化不平等的偏见

  AI的水平高低完全取决于我们“投喂”给它的数据。遗憾的是,其中很多数据反映了几十年来的社会、种族和经济偏见。从歧视女性的招聘算法到错误识别有色人种的面部识别系统,AI有可能复制甚至放大我们最腐朽的人类偏见。当这种偏见在决策过程中形成机制体系时,其造成的损害不仅仅是技术性的,也是社会性的。

  2.捏造事实破坏信任

  像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和“双子座”这样的大语言模型是语言学专家,但它们并不总是可信的讲述者。这些模型常常以令人不安的自信态度捏造事实、文献依据和统计数据。我们看到过它们以权威口吻提供臆想的医疗建议、伪造的法律参考文献以及完全错误的信息。在高风险环境中,一个臆想可能会葬送生命、引发诉讼或破坏名誉。

  3.目标错位引发意外

  AI优化了我们对它的指令,但是它并不总能理解我们的意思。一个推荐系统可能为提高用户参与度而进行优化,却意外助长了分裂性和有害内容的传播。一个欺诈检测模型可能会失衡地标记来自边缘社区的交易。当系统专注为狭隘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工作时,我们常常会无视更宏大的商业或道德目标。这是一个典型的目标错位,是战略失明的“癌症”。

  4.数据投毒引发灾难

  恶意行为者可通过不易察觉的手段毒害训练数据或操纵AI输入,从而引发灾难性故障。在网络安全领域,我曾目睹过对抗性攻击仅需对输入稍做调整,便能将稳定可靠的模型摧垮成一派胡言。而在自动驾驶领域,停止标志上的一个贴纸就足以欺骗视觉系统。

  5.过度拟合崩溃失灵

  过度拟合就像一个在不理解主题的情况下“记忆”了测试答案的模型。它在实验室中表现完美,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崩溃失灵。我在放射科看到过建立在原始优质的医院数据集上的AI工具,但部署在使用不同机器和人口统计数据的农村诊所时,它们失灵了。如果模型不够稳定可靠,其优越性承诺就会在实际部署中荡然无存。

  6.“黑匣子”效应难解决

  AI决策通常是不透明的,甚至对构建它们的开发人员来说也是如此。这种“黑匣子”效应侵蚀了用户、合规官员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任。在银行或医疗等强制要求可解释性的行业,无法回答“系统为何做此决定”是根本行不通的。

  我称它们为“AI癌症”并不是为了夸张,而是因为这个比喻很贴切。原因如下:它们在复杂系统中悄然蔓延;它们在下游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之间扩散;如构建到基础模型中,可跨行业转移;不经过仔细诊断很难发现;它们需要进行系统性“治疗”,而不是零敲碎打地修补。

  诊断治疗

  我们必须在早期“诊断”这些“癌症”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检测模型在不同人口群体中的性能差距。偏见不会自我修复。

  2.在AI流程中配置SHAP或LIME等可解释性工具。

  3.使用非训练分布数据和对抗性数据对模型进行压力测试。

  4.让你的AI目标与长期价值导向、而不仅仅是短期KPI保持一致。

  5.将数据集和合作方多样化。包容性不仅是伦理要求,更是战略优势。

  6.绝不在没有治理框架的情况下部署AI。如果AI能做出决策,它就必须具备解释决策的能力。

  强化治理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AI不再只是工具的时代;它是董事会、手术室和法庭上的副手。但是,伴随强大能力而来的是巨大的弱点。

  AI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更快的芯片或更大的模型。它取决于无偏见的数据、一致的激励措施、透明的系统和道德远见。如果我们忽视AI流程中正在恶化的“癌症”,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个有缺陷的基础上建立未来。

  AI不会摧毁世界,但糟糕的AI治理可能会覆灭文明。作为领导者、技术专家和人类,我们有责任现在就行动起来。(编译/胡溦)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大脑颅内肿瘤,尤其是位于脑深部或者临近重要功能脑区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为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疗效,研究人员在18头小型猪中构建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 [详细]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施中,研究团队先将这种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的钙钛矿电池叠加,再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钙钛矿有机电池的纪录,... [详细]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在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控制自旋量子比特的硅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即使量子比特与不到一毫米远的晶体管芯片共存,其量子态几乎不会受到干扰。研究人员认为,该低温电子平台不仅可助力量子计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