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技术结合纳米颗粒封装提升药物递送精度

2025-08-21 06:24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超声波技术结合纳米颗粒封装提升药物递送精度

2025年08月21日 06:2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华盛顿8月20日电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开发了一种新型药物递送技术,利用纳米颗粒封装药物,并结合超声波引导药物在目标部位精准释放。这一成果为药物递送提供了新方案,有望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早在2018年,研究团队就曾发表过超声波引导药物递送的相关研究成果,但该成果理论虽得到验证,由于当时采用的纳米颗粒材料生产程序复杂,需在零下80摄氏度储存,解冻后稳定性差,在体温下易泄漏,导致临床转化性有限。

  在此次发表于英国《自然-纳米技术》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更换了纳米颗粒的外壳材料,并在颗粒内部加入含5%蔗糖的溶液。研究人员发现,这一浓度的蔗糖溶液能帮助纳米颗粒封装药物达到对超声波引导的敏感性和体温环境下稳定性的最佳平衡点。这样制备的新版本纳米颗粒更安全稳定,也更容易生产。

  研究人员随后在小鼠身上测试了这种新型药物输送技术,分别给小鼠注射游离的镇静麻醉药物氯胺酮和封装在新版纳米颗粒中的这种药物,并进行对照。

  研究人员发现,在没有超声波的情况下,注射了纳米颗粒封装药物的小鼠每个器官中的氯胺酮含量都较少。但当研究人员将超声波应用于特定的大脑区域时,纳米颗粒向该区域输送的药量是向其他部位输送药量的3倍,这证明了药物能被靶向释放。

  研究人员表示,目标脑区从纳米颗粒中获得的氯胺酮要比从游离氯胺酮中获得的多30%左右,这对脑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

  研究团队还利用这种方法,给小鼠注射封装在纳米颗粒中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后,再将超声波引导应用于小鼠一条腿的神经。研究显示,2.5分钟的超声波引导的局部麻醉效果持续了1小时以上。

  研究人员认为,新技术有望使多种药物的递送更安全、更有效,在最大化提高疗效的同时,显著减少副作用。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大脑颅内肿瘤,尤其是位于脑深部或者临近重要功能脑区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为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疗效,研究人员在18头小型猪中构建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 [详细]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施中,研究团队先将这种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的钙钛矿电池叠加,再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钙钛矿有机电池的纪录,... [详细]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在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控制自旋量子比特的硅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即使量子比特与不到一毫米远的晶体管芯片共存,其量子态几乎不会受到干扰。研究人员认为,该低温电子平台不仅可助力量子计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