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吸收周边材料“自我成长”的机器人面世

2025-07-18 06:39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能吸收周边材料“自我成长”的机器人面世

2025年07月18日 06:39   来源:科技日报   张梦然

当前的机器人通常采用封闭式结构,其身体不具备生长、自我修复或环境适应能力。然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周边环境中的材料或其他机器人部件实现物理“生长”“自愈”和自我改进的新型机器人系统。这项被称为“机器人新陈代谢”的创新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标志着人们向着可自我维持的机器人生态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未来自主机器发展开辟了全新方向。

研究团队表示,真正的自主性不仅意味着独立思考,更应包括身体上的自我维持能力。就像生物体通过摄取和整合外部资源来维持生命活动一样,这些新型机器人也能利用来自环境或其他机器的组件进行生长、修复和功能升级,展现出类似“新陈代谢”的能力。

该技术在名为Truss Link的模块化机器人上进行了验证。受智美高磁力玩具启发,Truss Link是一种磁性连接杆件,能够以多种角度自由组合,实现结构扩展、收缩与重构。实验中,单个模块可自组装成二维形状,并进一步演化为三维结构,形成具备特定功能的复杂机器人。例如,一个由四面体组成的机器人在加入额外链接后,像手杖一样提升其下坡移动速度超过66.5%。

研究团队设想,未来将构建一个由这类机器人组成的生态系统,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主维护、成长并适应各种未知任务和环境。这种仿生策略为实现具备长期适应能力的自主机器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

“机器人新陈代谢”技术赋予了机器物理层面的进化潜力,使机器不仅能“思考”,还能“成长”。这一突破标志着自主性研究迈入新阶段。短期内,该技术有望应用于灾难救援、深空探测等高风险领域;长远来看,它或将推动人工智能自主构建物理结构和设备,如同如今自动处理语言信息一般自如。

研究团队强调,尽管人们常将自我复制机器人与科幻灾难场景联系在一起,但在技术可控范围内,也应看到现实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无人驾驶、自动化制造、国防及太空探索等领域对机器人的依赖日益加深,人类不可能持续为其提供人工维护,未来的机器人必须学会“自我照料”。“机器人新陈代谢”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近十年,人工智能在认知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另一方面,机器人的身体仍然缺乏生物系统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生命的奥秘,其实正体现在其模块化结构——从氨基酸到细胞,再到器官,所有组件均可被重复利用。要让机器人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必须赋予它们同样的能力。现在,科学家们迈出了如此令人惊叹的一步,如何合理、安全、可控的让这项技术发展下去,所有人拭目以待。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大脑颅内肿瘤,尤其是位于脑深部或者临近重要功能脑区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为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疗效,研究人员在18头小型猪中构建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 [详细]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施中,研究团队先将这种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的钙钛矿电池叠加,再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钙钛矿有机电池的纪录,... [详细]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在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控制自旋量子比特的硅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即使量子比特与不到一毫米远的晶体管芯片共存,其量子态几乎不会受到干扰。研究人员认为,该低温电子平台不仅可助力量子计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