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脑机接口科幻式蓝图,现实吗?

2025-07-02 06:29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马斯克脑机接口科幻式蓝图,现实吗?

2025年07月02日 06:29   来源:科技日报   张梦然

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在最新一次发布会上展示了其脑机接口(BCI)研究成果和发展愿景。此次令人瞩目的不仅是他们的现阶段成就,还包括其未来3年的科幻式蓝图。人们惊呼BCI技术似乎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此同时,这项技术可能伴随而来的风险与困惑,也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探讨。

更多通道连接更多神经元

截至目前,已有7名志愿者接受了Neuralink的N1植入体手术。这一设备为那些因脊髓损伤或渐冻症等疾病而失去行动能力的人提供了重新与世界互动的能力。例如,艾利克斯,一位前机械零件制造工人,在脊髓损伤后无法用手,但接受手术后已能够使用脑电波操作CAD软件设计零件;巴德,患有渐冻症已6年,现在可以通过新的沟通方式表达自己,极大地改善了他的生活质量;迈克,同样是渐冻症患者,现已可以继续从事户外测绘的工作。

Neuralink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增加可连接神经元的数量,以及扩展到大脑的任意部分。通过微加工和光刻技术,团队正在改变单个通道连接更多神经元的方式,并通过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增加了物理通道数量,从而提高了可以交互的神经元数目,使得更多信息可以从大脑流向外部世界。

最终目标是构建全脑接口

根据Neuralink发布的“三年路线图”,他们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言语皮层设备植入,直接从大脑信号中解码词语并转换为语音;2026年则将电极数量提升至3000个,使首位盲视参与者恢复视觉,尝试达到超人级别的多波段视觉;2027年,通道数将进一步增至10000个,首次实现多设备植入,覆盖运动、言语和视觉皮层;到2028年,每个植入接口将拥有超过25000个通道,能够访问大脑的任何部分,可治疗精神疾病、疼痛和其他失调状态,甚至更惊人的——让人类与AI集成。

最终构建的全脑接口,将能“监听”脑中任何位置的神经元,能向任何位置的神经元写入信息,能快速实现数据无线传输,打造生物大脑与外部机器之间所谓的“高带宽连接”。

技术挑战、数据隐私与自我认同

尽管这一蓝图看似前景光明,但Neuralink距离创建一个真正的全脑接口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潜在风险。

首先是技术实现的实际可行性。部分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对该团队提出的2028年实现人类与AI意识层面互联的目标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当前人们对于大脑如何产生意识的理解仍然有限,而通过局部大脑区域的电极插入来解码复杂的人类意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经科学家表示:“尽管Neuralink的技术进展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对于大脑的工作原理,特别是涉及高层次的认知功能,了解得还不够深入。”

其次是数据隐私与安全顾虑。随着Neuralink等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考虑到脑电波数据的高度敏感性,一旦泄露就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而一个“致命问题”目前还无法解决:如果人们的思想可以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该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会被滥用?这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的措施,更触及到了法律框架和个人权利保护的问题。

最后则是身份认同与自我认知难题。这项技术究竟会不会影响到个体身份?当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增强甚至被修改时,这是否意味着个体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关系可能造成的辐射,目前尚无人能说清楚。

Neuralink正逐步接近其实现全脑接口的目标。这项技术成果,一方面在医疗应用层面意义巨大,另一方面有潜力彻底改变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数字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甚至从长远来看,促进人类意志与AI的融合也可能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也意味着,人们必须更加谨慎地处理随之而来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法律和道德议题。

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社会各界不得不加紧思考,如何确保这项革命性技术能够安全、公平地服务于全人类。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大脑颅内肿瘤,尤其是位于脑深部或者临近重要功能脑区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为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疗效,研究人员在18头小型猪中构建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 [详细]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施中,研究团队先将这种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的钙钛矿电池叠加,再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钙钛矿有机电池的纪录,... [详细]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在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控制自旋量子比特的硅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即使量子比特与不到一毫米远的晶体管芯片共存,其量子态几乎不会受到干扰。研究人员认为,该低温电子平台不仅可助力量子计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