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 午夜后人脑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2025-11-18 06:28 来源:参考消息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研究显示 午夜后人脑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2025年11月18日 06:28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报道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11月7日报道,科学研究证实,午夜后人脑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如果你曾在凌晨三点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觉得一切都变得更棘手,那并不是你的错觉。来自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团队表示,人类大脑根本没有准备好在午夜过后保持清醒。

这项发表在美国《网络生理学前沿》杂志的研究,提出了“午夜后的大脑”假说,解释了夜间时段如何改变我们思维、感受和决策方式。夜间,生物过程和大脑活动会调整为睡眠模式,而非推理模式,因此强迫大脑保持活跃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研究作者指出,这一时期会叠加两个危险因素:身体处于疲劳状态,生物节律则容易引发情绪不稳定。其结果是,人的精神状态会变得更冲动、更消极,也更缺乏理性。

研究人员发现,夜间的冲动行为和风险行为会增多。在午夜到清晨六点之间,自杀或自残的概率可能会增加两倍以上。

暴力行为、药物滥用和暴饮暴食也呈现出同样的模式。换句话说,白天我们能够控制的行为,到了夜间发生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夜间大脑的运作优先级发生了转变:更关注负面信息,降低自控力,并追求即时回报,比如吃东西、抽烟或喝酒。

这些因素再加上疲劳,可能会导致人们在并非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做出危险决定。

作者解释说,在身体本应休息的生物时段保持清醒,大脑会处于“电路饱和”状态运转。神经元连接会超负荷,理性思维会被削弱。

此外,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和血清素,在夜间会发生紊乱。这可能会加剧冲动性、增强对回报的渴望,以及对负面情绪的敏感度。

与此同时,负责自控力和规划能力的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也会减弱。这种失衡共同导致大脑更容易做出冒险或自我毁灭的决定。

因此,白天看似可以应对的问题,比如争吵、成瘾或焦虑,在深夜可能会演变成情绪危机。研究人员认为,夜间可能会扭曲我们解读现实的方式。

科学家们明确表示,这不仅仅是睡眠不足的问题,更是在身体预期睡眠的时段保持清醒的问题。无论是因工作、失眠还是生活习惯导致的夜间清醒,都会扰乱身体的自然节律,进而影响心理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夜班工作者或失眠患者尤其容易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他们的大脑试图维持注意力和控制力,但此时身体的情绪调节机制正处于最低水平。长期来看,这种不同步可能会影响情绪状态、心理健康和决策能力。

降低风险的最简单方法是保证充足睡眠,并避免在夜间接触强烈刺激。睡眠不仅仅是休息,更是保护大脑免受自身伤害的方式。(编译/韩超)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脑内的药物“速递达人”

大脑颅内肿瘤,尤其是位于脑深部或者临近重要功能脑区的肿瘤,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挑战。为验证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疗效,研究人员在18头小型猪中构建了脑胶质瘤模型,并将其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聚焦于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精度... [详细]

钙钛矿有机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刷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经权威认证,其1平方厘米有效面积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4%,创下同类设备的世界纪录。在具体实施中,研究团队先将这种高性能有机子电池与顶层的钙钛矿电池叠加,再通过透明导电氧化物互连层将二者有机结合。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钙钛矿有机电池的纪录,... [详细]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可在毫开尔文温度条件下控制自旋量子比特的硅芯片。实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系统设计得当,即使量子比特与不到一毫米远的晶体管芯片共存,其量子态几乎不会受到干扰。研究人员认为,该低温电子平台不仅可助力量子计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