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寻求破解长寿动物的基因秘密
参考消息网9月15日报道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3日报道,科学家正致力于破解异常长寿动物的基因秘密,以寻找延长人类健康寿命的线索。
这项研究涵盖从蜂鸟到鲸鱼等物种,探索从抗癌能力到免疫系统响应调控等方面。
这项研究利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及细胞其他成分分析取得的进展,从自然界中汲取经验,以期延长人类寿命和健康年限。
体型较大的物种往往比体型较小的物种寿命长,其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较慢、天敌较少以及较不易受到短期食物不足的影响。
但这一趋势也存在一些惊人的例外。正是这些例外——寿命远超基于体型的预期或者对某些疾病具有极强抵抗力的动物——使得这个领域的科学家兴奋不已。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长寿动物的进化生物学家亚历克斯·卡根说:“尝试了解这些物种的共性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哪些是健康老去的重要因素,以及哪些因素仅仅是衰老的必然结果。”
他说:“我们希望能逐步构建起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黄金标准维护方案’。”
1.灯塔水母
体型极小的灯塔水母拥有非凡的逆龄能力,其生物学过程类似蝴蝶变回毛毛虫。
和许多水母一样,灯塔水母最初是幼虫,附着在岩石等表面,然后长成水螅体。这些水螅体随后发育成我们熟悉的圆顶状水母,游向大海。
灯塔水母的特殊能力在于,它们能够在面临生存威胁(例如饥饿或身体创伤)时逆转生命周期。一种称为分化转移(即一种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细胞类型)的生物机制使其能够切换回水螅体形态。之后,它们萌发出新的圆顶状水母体,再次进入大海。
珊瑚和海绵等定居海洋的生物属于最长寿的生物之列,但研究人员最感兴趣的是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因为它们与人类更为相似。
2.蜂鸟
蜂鸟看似脆弱短命,却证明了某些鸟类比体型相当或更大的哺乳动物寿命更长。
一种理论认为,天空中的捕食者比地面少,使生物优势有更大的进化空间。
蜂鸟因高强度的生活方式闻名,包括悬停飞行。
它们的心跳速度每分钟超过1000次,但有些蜂鸟的寿命超过10年。据认为,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能够以远超人类精英运动员的效率从食物中获取能量。
研究人员对那些似乎通过抑制线粒体活动帮助预防肿瘤的基因很感兴趣。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类癌症的发生有关。
3.大象
抗癌能力激发长寿研究人员对大象的兴趣,它们是最大的陆地动物。
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佩托在20世纪70年代观察到,一些大型动物的癌症发病率低于小型动物。这称为“佩托悖论”,因为体型较大的生物细胞也更多,因此从理论上讲发生致癌突变的风险更高。
大象的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一种名为TP53的基因,这种基因有抑癌功能。它帮助修复受损的DNA并清除那些无法挽救的细胞。大象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有这种基因的40个版本,而人类只有两个。
大象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可能具有额外的抗癌基因和蛋白质。研究人员和企业正在研究能否利用这种生物学特性为人类造福。
4.格陵兰鲨
已知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一种鱼类和一种哺乳动物尤为突出。
对一头大型格陵兰鲨眼睛蛋白质的碳年代测定显示,格陵兰鲨的寿命估计在272年到512年之间。这意味着,今天活着的一些格陵兰鲨,可能早在1588年英国和西班牙舰队在更南边的海域作战时就在北部的海域游弋。
一种观点认为,格陵兰鲨之所以活得长,是因为它们终年在北冰洋生活,因此新陈代谢很慢。这意味着重要器官的磨损更少。
已知寿命最长的哺乳动物弓头鲸也栖息于北极,寿命可达200多年。与大象类似,弓头鲸可能受益于特殊的DNA修复和细胞分裂减缓机制,从而降低肿瘤风险。
5.裸鼹鼠
永久居住在地下隧道、必须从同伴身上爬过去,这种生活方式并非人人喜欢,却帮助裸鼹鼠成为被研究最多的长寿动物之一。
裸鼹鼠可以存活数十年,这在啮齿动物中实属罕见。有记录的最长寿命个体超过了40岁。
远离天敌的地下生活对它们大有裨益。但这些几乎没有毛发的啮齿类动物或许也有抵御疾病的遗传经验,就像蝙蝠等其他哺乳动物一样。裸鼹鼠为了解抵抗衰老相关问题(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和癌症)提供了启示。
根据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接受裸鼹鼠基因转移的小鼠健康状况更好,平均寿命延长4.4%。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学教授薇拉·格尔布诺娃领导的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小鼠的癌症和炎症发生率更低,而炎症与许多衰老引发的疾病相关。(编译/赵菲菲)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