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四维”发力护清流,水美石鼓兴乡村
石鼓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城区,主河道桃溪穿镇而过,是个依水而生、因水而美的乡镇。为治好管好用好这一湾水脉,石鼓镇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通过抓履职、强治理、促联动、提效益“四维”发力,扎实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持续发挥治水效益能量,以“河长治”推动“水长清”,让美丽“水风景”激活乡村振兴“水动能”。
履职为基,织密河长责任网
要实现河长清、水长净,河长履职到位是关键。石鼓镇镇级“双河长”始终把治水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常态化召开部署会、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带动河长担纲履职。将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镇村绩效考核,由镇纪委联合镇河长办监督年度工作开展情况,推动任务落地见效。推行“党建+河长制”工作模式,以党支部书记为村级河长,带头督促村两委、河道专管员巡河履职,打通治水管河“最后一米”。发挥数字巡河APP作用,对巡河履职及问题处理情况全流程信息化管控,有效提升履职效能,强化责任落实。去年来,镇村河长累计开展有效巡河720余次,河道专管员巡河2100余次,发现处理问题235个,问题上报事件办结率达100%。
治理为要,攻坚河湖水顽疾
河湖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为了全力整治水岸顽疾,石鼓镇河长办统一部署开展两个专项行动。一方面,聚焦河道“四乱”问题,全域深入摸排,建立清单台账,并对单推进整治,强化巡查监管,确保动态销号,全面深入“治乱”。去年来,累计清淤长度5公里,拆除涉河违章搭盖5000余平方米,清除违规乱堆杂物12吨,拆除非法采砂场2处,河道行洪能力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另一方面,闭环管控“治污”,创新“定期监测、及时查溯、分类治管”的全链条闭环机制,构建“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口监管体系,累计完成15个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有效减少入河污染,辖区河流水质持续优化。
联动为轴,构建多元共治圈
在河长统筹发力的基础上,石鼓镇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河湖治理保护,持续提升治水的系统性及协同力。部门联动治理。镇河长办、环保站联合,建立包村包场巡查机制,对33家标准化改造生猪养殖场实施动态监管,严防偷排、直排等污染问题,同时构建“河长+林长”共建共治机制,治水治林同步,实施流域水土保持专项整治4.5公里;三长联动执法。建立“河长+河湖警长+执法队长”的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涉河违法行为打击专项行动,累计查处违法钓鱼、网鱼行为2起,有效维护河湖生态安全;社会联动护河。聘请1名人大代表河长、4名乡愁河长,培育8支“河小禹”“百姓河长”“企业河长”等社会力量,组织30余次各类巡河护河活动,河湖共治“朋友圈”不断壮大。
水美为引,奏响振兴协奏曲
治水不仅治出好风景,也衍生出新兴水业态,激活了“水经济”。石鼓镇以“一县一溪一特色”建设为载体,将水文化、微景观等融入美丽河道建设,通过石鼓桥头公园、人行桥、丰收广场、古渡码头水文化提升项目等,对桃溪滨水带的服务设施和环境品质进行优化提升,打造了山水田园、文化深厚、清新灵动的滨水休闲文化景观带,让群众出门见景、亲水而居。与此同时,联动周边魁星岩风景区、湿地公园、农业基地、老醋工厂等生态及产业资源,引入市场参与,开发书院、餐吧、露营区、田园艺术空间等新兴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释放生态经济红利。如今,桃溪石鼓段已成为永春城区的网红亲水生态廊道,先后吸引10余家企业入驻,吸引游客量超8万人次,带动投资消费超2000万元,实现“水美”向“业兴”转化,为镇村发展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苏城辉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