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语言模型展现出显著的潜力和价值

2024-12-02 10:31 来源:东方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信息服务 > 正文

金融大语言模型展现出显著的潜力和价值

2024年12月02日 10:31   来源:东方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语言模型已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在金融领域,这些模型的应用潜力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们能够处理复杂的金融文本数据、预测市场趋势、执行算法交易、管理风险、提升客户服务,有效地助力生产力发展。金融行业的这些核心功能对增强市场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金融稳定、实现金融强国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探索大语言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整个金融行业的服务质量和运作效率。尽管大语言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如何确保数据隐私、提高模型的解释性、保证预测的准确性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大语言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景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北京科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段盛华博士认为大语言模型能够迅速分析历史和实时信息,据此做出交易决策。 这种依托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交易方式,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投资机会,提升了交易的成功率。此外,风险管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分析金融市场和企业相关数据,包括市场报告、经济指标、企业财报等,大语言模型能评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早在2020年,段盛华就创新地深入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如GPT系列)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技术原理及其挑战,特别是在处理金融文本和市场预测方面。他通过系统性地讨论数据质量、隐私保护和模型解释性等核心挑战,揭示了实践中的关键障碍,并提出了针对这些挑战的实用解决方案。同时,他还探索了模型在金融场景中落地实施的关键考虑因素,如技术适应性、法律遵循和伦理考量,确保高度重视数据的隐私和安全。这些创新点不仅展现了段盛华博士深刻洞察大语言模型在金融应用中的潜力,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基于在金融科技与金融大模型领域的多年研究成果积累,段盛华近年来开始研发FinLLMs决策信息平台、FinTech决策信息平台等金融大模型工具,在金融领域,这些大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分析、市场趋势预测、风险评估、客户服务自动化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潜力和价值。

   在模型开发的初期阶段,为确保模型能够有效满足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段盛华博士就从设定明确且合理的性能指标开始入手。这些性能指标不仅应该能够全面地反映模型的整体效果,还需要针对模型应用的特定领域和目标进行优化。常见的性能指标,如准确率(Accuracy)、召回率(Recall)和F1分数,他分别从不同角度评估模型的性能,他指出,准确率衡量模型预测正确的实例比例,为最直观的性能衡量标准之一,而召回率则专注于模型正确识别所有正样本的能力,特别适用于那些因错过正样本而代价极高的应用场景,如欺诈检测。F1分数通过综合考虑准确率和召回率,为那些正负样本分布不均的场景提供了一个平衡这两者的有效指标。 除此之外,段盛华还根据模型所面向的具体应用需求引入其他性能指标,例如AUC(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和精确率,这些指标能够为模型的性能评估提供更多维度的视角。通过细致地选择和设定这些性能指标,段盛华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和优化模型的性能,确保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满足用户和业务的需求。

   在模型部署后,为确保其长期有效性和适应性,段盛华建立了一个持续的模型性能监控机制。实时监控机制通过设置特定的性能阈值,实时跟踪模型的性能指标,一旦模型性能下降到预设的警戒线,系统就会立即触发警报,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比如重新训练或调整模型,以避免模型性能的进一步下降。整个持续监控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模型性能和数据质量的问题,还能确保模型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持续地为业务提供支持和价值。

   段盛华博士强调,使用可解释性增强工具和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这不仅有助于模型开发者在构建和优化模型时做出更好的决策,也使最终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信任模型的决策过程。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确保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非常重要,有助于推动技术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广泛接受。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研究:鸟类短尾出现时间被往前推了2000万年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月12日报道,一具距今1.5亿年的化石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鸟类。这一发现证明,作为现代鸟类特征的短尾进化出来的时间远比人们此前认为的更早。鸟类是在侏罗纪时期由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而始祖鸟一直被认为是化石记录中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但始祖鸟在进化树上的地位存在争议,因为尽管... [详细]

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压”?

历经10余年努力,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组学对深渊钩虾、深渊鱼类、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揭开深渊生物高压下得以生存的部分秘密,多篇成果3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适应深渊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详细]

新研究:真菌可减少牛打嗝排放甲烷

在土壤中发现的一种真菌可以用来喂牛,从而减少其打嗝时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澳大利亚初创公司罗姆农业公司的马修·卡拉汉说:“这是一种真菌汤。”该公司计划在生物培养皿中大量培育这种真菌。不过,该公司并不打算直接给牛喂食这种真菌,而是计划提取其中能减少甲烷排放的成分溴仿,并将其制成可食用粉末添加到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