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全息影像“拥抱”非遗灯会
【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 金 凤
“五、四、三、二、一,亮灯!”
随着现场倒计时结束,流光溢彩的秦淮花灯在南京秦淮河畔渐次点亮,百余架无人机吊着孔明灯同时升空,向着秦淮河上空飞去。
这一刻,灯火添锦绣,山河映月明。
1月21日晚,第39届秦淮灯会在南京璀璨亮灯。
秦淮灯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1986年恢复举办至今已历经38届,累计吸引海内外近2亿游客前来观灯。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秦淮灯会为春节申遗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届秦淮灯会共设置5个展区352组灯,较2024年增长10%,且灯彩展示技术更先进、制作材料更多元,全息影像、无人机、玻璃钢等现代元素与传统非遗文化水乳交融,彰显中华文化的非凡魅力。
现代科技扮靓古老非遗的时代面孔
瑞兽闹春、鱼灯轻摇、蝶舞鹿悦……穿梭在南京白鹭洲公园《上元灯彩图》非遗艺术展展区,记者仿佛一步踏千年,迈入了明朝集市的绚丽世界。
“我们以明代古画《上元灯彩图》中的集市盛况为灵感,在白鹭洲公园复原了一个全新的上元主题市集,不仅重现了古画中的繁华景象,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如非遗品鉴、手作互动、古风小物等,还原了明代市井街巷的烟火气息。”灯彩的承办方、南京秦淮灯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吴敏琪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这是吴敏琪参与筹备的第6次秦淮灯会。岁月流转,秦淮灯彩的流光溢彩犹在,而灯彩的科技内涵也越来越强。
在第39届秦淮灯会亮灯仪式开场前,两架无人机“隐身”在荷花灯里,盘旋在白鹭洲公园上空,梦幻感扑面而来。“这是我们首次将低空飞行器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希望借助无人机的独特展示方式,让传统非遗文化以全新姿态亮相,为灯会增添一种新的观赏形式。”吴敏琪说。
科技带来的观展体验,也让人不断收获惊喜。在一处复现明朝上元节花鸟集市的展区,鸟笼中全息投影的鹦鹉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屏气凝神。
如果说展示方式提升了秦淮灯彩的魅力值,那么制作材料的创新,则让秦淮灯彩的面孔更加多变。
在一处女娲造型的灯彩中,传统的绸布被替换成了玻璃钢,人物皮肤显得更加丰润细腻;在一处丛林主题的灯彩中,两只猫咪更是身披长长的绒毛,看上去憨态可掬。
“今年秦淮灯彩的制作材料在常用的纸张、绸缎的基础上,新增玻璃钢、长绒毛材质,希望以此提升灯彩的塑造能力,让灯彩呈现出栩栩如生、灵动逼真的视觉效果。”吴敏琪解释。
1700余年传承不失初心
有着1700年历史的南京秦淮灯会,源于东吴,兴于魏晋南北朝,隆于唐宋,盛于明清。而对于秦淮灯会来说,不论传统与现代如何“碰撞”,其技艺中的经典本色历久弥坚。
“目前全国十几个省都有自己的灯彩,但秦淮灯彩的特点就在于纯手工制作。”秦淮灯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说起秦淮灯彩,目光灼灼。
63岁的顾业亮从8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秦淮灯彩。“做灯彩,最重要的环节是制作骨架。”在工作室,顾业亮随手抽出一根一米多长的竹条,将其拦腰锯断,再用劈刀将竹条多次劈细。随后,他拿出一把包浆了的角圆刨,不断推刮竹条,一根柔软光滑的竹条很快便打磨出来,看上去厚度不到1毫米。他抓着竹条两头一弯,制作灯彩最基础的竹圈骨架雏形便成形了。
“秦淮灯彩有劈、扎、糊、裱、拓、书、剪、画、刻、染十大技艺,62道工序,想掌握这些制作工艺,要下苦功、耐得住寂寞。”顾业亮说。
如今,顾业亮也时常思考如何让灯彩拥抱更多年轻人。在他的工作室,各种国潮味、卡通感十足的蛇、牛、龙、狗灯彩填满了工作台。
穿越历史的光阴,秦淮灯会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亮相50多个国家。面向未来,如何让其永葆时代华彩?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戴珩认为:“秦淮灯彩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例如灯彩的制作和展示可以引入元宇宙、AI技术等现代科技,要运用现代元素、现代风格,表现时代发展和现代生活,并培养年轻的传承人。同时,秦淮灯会要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创新灯彩的文化语言和文化表达,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
(审核: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