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年轻化,新技术助力早发现、早治疗
19岁~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明显上升
胃癌年轻化,新技术助力早发现、早治疗
◆ 11月29日是我国第六个“胃癌关爱日”,主题是“护胃健康,远离胃癌”。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胃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 虽然近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总体已呈下降趋势,然而发病人群却出现了年轻化态势。近5年来,19岁~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明显上升,35岁以下年轻患者占病患总数的6%~11%,发病率相较30年前翻了一番。
胃疼,很多人都有过。老胃病也是我们身边的“熟客”。但究竟胃癌离我们有多远,一些人不愿意去深究——害怕查出胃癌,害怕做胃镜,认为“只要把胃养好了,胃病就不是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刚刚过去的第六个我国的“胃癌关爱日”(11月29日),主题是“护胃健康,远离胃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的通知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胃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而早期发现胃癌,通常是通过做胃镜。
胃癌出现年轻化趋势,早期症状大多不明显
近日,24岁女孩全胃长满胃癌的报道震惊了众多网友。患病女孩痛心发问:“熬夜和吃外卖的人很多,我的同事们都这样,为什么只有我遭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周爱萍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总体已呈下降趋势,然而发病人群却出现了年轻化态势。近5年来,19岁~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明显上升,35岁以下年轻患者占病患总数的6%~11%,发病率则相较30年前翻了一番。
专家介绍,大部分胃癌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中上腹部饱胀隐痛、食欲下降等症状,进展过程中会出现体重减轻、反流呕吐、贫血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血和黑便现象。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副主任李元方教授表示:胃癌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
胃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保护因素包括足量摄入蔬菜和水果。
《柳叶刀——公共卫生》中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每年约34万例胃癌病例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感染率近50%。
胃癌高风险人群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病史;尿素呼气试验(UBT)、血清Hp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任一阳性;吸烟、过度饮酒、高盐饮食、喜食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专家建议:胃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注意什么
近日,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做胃镜的经历,吸引了1.4亿人围观。据这名网友分享,在检查之前,护士给她一杯“局部麻醉剂”。她闻了杯子里的气味后就干呕了起来。之后的检查把管子伸进胃里面就更难受了。据专家解释,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的最佳选择,也是早期胃癌筛查的有效措施。
胃镜分为普通和无痛两类。普通胃镜检查价格相对便宜,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被检查者是清醒状态,只有咽部进行麻醉。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的主要是无痛内镜,价格相对贵一些,被检查者处于全麻状态,因此需要家属陪同。清醒后患者有可能因为麻醉药副作用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感觉,但一般可自然消失。
为避免交叉感染,患者胃镜检查前需做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检查。检查当天早晨需要口服药物(如降压药、糖尿病药物)者、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凝血机制障碍、高血压等,一般需要停药。胃镜检查当天至少需要空腹6小时(禁食禁水)。
害怕做胃镜,能做“胃超声检查”吗?
胃超声检查的优势在于观察胃黏膜层次结构、胃功能学方面、胃周邻器官。胃镜检查的优势在于分辨胃黏膜表面的颜色、病变,以及活检病理检查。二者检查方式不同、互相补充配合。胃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胃镜检查前的初筛。
能不能不做胃肠镜,通过其他检查代替,比如抽血、CT?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的医生回答是:胃肠镜发现的早癌的治愈率在90%~97%,而CT能看到的胃肠道肿瘤,5年存活率低于30%!
早期的消化道肿瘤,病变多局限于最内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必须借助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的空腔内部观察才能发现病变。而抽血检查,一般胃肠道筛查会建议做粪便潜血、胃功能四项、癌筛五项(肿瘤标志物)、基因筛查等。
息肉或肿瘤破溃会引起出血,而粪便潜血检查,就是查胃肠道有没有隐性出血,早期肿瘤,尤其是微小癌,前期不会出血;胃功能检查,主要是查胃泌素、胃蛋白酶原,从而判断是否分泌正常,只是筛查是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发现异常,必须做胃镜复查;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筛查肿瘤的唯一参考,因为某些炎症也会引起数值增高,而有些肿瘤一直到中晚期,肿瘤标志物还是正常的。
基因检测,更适合于有肿瘤家族史者的初筛。只能说明有可能患癌,并不能说明身体目前是什么样,有没有早癌。
胃镜可以观察从咽部到食管到胃到十二指肠的部分,能看到微血管、腺管的微细变化。一旦发现了癌前疾病、息肉、不典型增生,早期癌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
“胶囊内镜”“内镜精灵”,新技术提高早期癌症检出率
孕妈妈刘女士在6年前查出胃炎,如今怀孕26周,胃痛得睡不了觉,但是她不能做胃镜。在武汉市妇幼保健院,超声影像科给她一杯用薏苡仁、山药、陈皮等材料加工成的造影剂,其食用后会随餐代谢,不会影响到胎儿。刘女士放心地喝下了这杯特制的“热米糊”,并在医生指导下顺利完成平卧、侧卧、坐位的检查,整个过程仅花费约20分钟。超声结果显示,刘女士的主要问题是胃炎、胃肠动力减弱和十二指肠胃反流,只需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即可。
“这项技术叫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检查手段,不需要麻醉也无创,更适合孕期胃部不适的宝妈或对胃镜检查配合度较低的儿童等人群,可为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影像辅助。”超声影像科主任医师王少特提醒,这种检查方式也有有限性,比如患者腹壁肥厚、彩超发现胃内肿块等情况,还需经胃镜进一步检查。
在今年4月的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武汉市第八医院展区展示了“胶囊内镜”——检查时,患者只需随水吞服,在检查床上休息15分钟,即可轻松完成无痛、无创、无麻醉的胃部检查,除胃部外,“胶囊内镜”能对食管、小肠、结肠进行检查,全消化道覆盖无遗漏,将消化道看得清清楚楚,让对电子胃镜不敢查、不想查的人有了舒适化的选择。
另外,“内镜精灵”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消化内镜下辅助诊疗系统,被称为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它可对消化内镜下视频图像进行实时监测,规范医生的内镜操作,并实时辅助医师提示可疑病灶,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早期癌症检出率,助力消化道系统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武汉市第八医院等医院已经有该项目。(何嫙)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