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科技频道

当北极科考遇上北极熊

国际团队首次确认火星上存在放电现象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26日宣布,该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团队首次确认了火星上存在由火星尘暴引起的放电现象。放电所需的电荷还可能影响火星上的尘埃输运过程,而尘埃输运正是主导火星气候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人们目前对相关机理仍所知甚少。最新观测结果进一步证明,声学探测是行星科学探索中一项极具潜力的新工具。

新研究:欧洲夏季正走向“超长版”

一项新研究显示,欧洲正经历夏季延长和升温趋势,与约6000年前曾出现的超长夏季相似。据芬兰图尔库大学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为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该机构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韦学院等合作,对欧洲湖底的古老湖泊沉积物开展研究。研究指出,纬向温度梯度——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度差,有助于将强风从大西洋吹向欧洲,从而影响整个欧洲大陆的天气系统。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南极臭氧空洞大幅缩小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新报告显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大幅缩小,今年最大面积比2006年测得的最大面积要小约30%。正如预测的那样,我们看到了臭氧空洞面积跟21世纪初数据相比的缩小趋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臭氧研究团队领导者、来自马里兰大学的资深科学家保罗·纽曼说,如果南极平流层中的氯等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水平仍像25年前那么高。那么今年观测到的臭氧空洞将比现在大将近260万平方公里。

早餐吃错毁全天血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焕新升级

错加了92油!能不能兑点98

如何正确吃出低GI

新研究发现海洋病毒可“关闭”蓝藻部分光合作用

以色列理工学院一项新研究显示,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蓝藻病毒能通过其携带的一种病毒蛋白主动关闭宿主蓝藻的部分光合作用系统,该机制会显著削弱蓝藻的光能捕获效率,从而可能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研究团队指出,虽然数字看似不高,但蓝藻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贡献极其巨大,即便1%的变化也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平衡造成巨大影响。 [详细]

研究:多种鲸和海豚受“永久性化学物质”广泛污染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类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质的污染物,已广泛存在于多种鲸和海豚体内。新西兰梅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检测了127只搁浅的鲸和海豚的肝脏样本,涵盖十几个种类的鲸和海豚,发现包括新西兰特有的毛伊海豚在内的沿岸和深海鲸、海豚均受永久性化学物质污染。 [详细]

动力锂电池空运难?新型防护技术来了

在25日于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举行的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防护技术与装备航空运输应用示范启动会上,记者看到一块重达500公斤的动力锂电池被装载到顺丰货运航班上,这架货机从鄂州起飞后,将在2小时内抵达深圳,比传统陆运时效提升近80%。 [详细]

沙粒大小的机器人可精准体内给药

瑞士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沙粒大小的机器人,它由磁铁控制,可以将药物送至人体内精确位置。他说,这种由磁铁操控的胶囊机器人还可用于治疗动脉瘤、恶性脑癌和被称为动静脉畸形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纳尔逊说:通过将这些磁场相结合以及单独控制它们,你可以在血管或脑脊液中进行你想要的精确运动。 [详细]

物理人工智能多形式渗透现实世界

一对专为物理人工智能研究打造的可旋转类人机械臂模仿着佩戴虚拟现实头盔的操作者的动作,后者正像魔术师般转动双手。黄仁勋补充说,这是理解物理定律的人工智能,能在我们身边工作的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还能懂得如何感知世界。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等基于文本的人工智能工具利用海量文字进行训练,但物理人工智能模型还必须处理视觉问题以及物体的空间关系。 [详细]

科学家研制“电子皮肤” 助力可穿戴传感器多场景应用

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透明的薄膜状电子材料,可附着于皮肤表面。肌电图技术通过读取皮肤表面的肌肉运动来获取信息,目前正在进入商业领域,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并通过无线通信与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虽然市面上已有可穿戴设备,但它们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复杂的布线和易受外部电磁场的影响,这使得在剧烈运动中难以精确测量电信号。 [详细]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有效抑制“蜱虫病”的抗体组合

对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的蜱虫病,南京大学医学院吴喜林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究出一种能高效广谱抑制蜱虫病的纳米抗体组合,计划明年蜱虫病高发期开展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鸡尾酒疗法治疗,被大别班达病毒感染的雪貂无一死亡,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无法测出的水平,血小板指标和组织损伤程度也显著改善。我们期望早日拿出既能治疗、更能预防‘蜱虫病’的药物解... [详细]

研究发现 听觉注意力仅产生于大脑皮层

在一家充满交谈声的餐厅里,有人从另一桌叫你的名字,突然间,你听得清清楚楚。并非你的耳朵在喧嚣中选择了这个声音,而是你的大脑。这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声音上——同时其他声音在背景中逐渐消失——的能力几十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好奇。这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其背后隐藏着人类大脑最复杂的机制之一:听觉选择性注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