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梦想重返月球、登陆火星以及更遥远的世界,这一梦想可以被视为进化漫长征程中的又一步。你很重视扩散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一个可能极大地改变人类物种的进化过程。单一物种变成许多物种,因为其后代必然要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进化是为了在地球上生活,然而我们却试图在太空中生活。若地球最终难逃厄运。地球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物种。
研究发现,呼吸铁锈的微生物可以帮助拯救地球的海洋。这种新发现的微生物被称为MISO菌,能够通过氧化有毒硫化物来呼吸铁矿物。在这种新发现的途径中,生活在海洋沉积物和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去除有毒硫化物,并将其作为生长的能量来源。在实验室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微生物进行MISO反应的速度快于通过化学方式进行的相同反应。
在“石头剪刀布”游戏中,虽然存在某种最佳策略,但尽可能做到随机,不要预测。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透明的薄膜状电子材料,可附着于皮肤表面。肌电图技术通过读取皮肤表面的肌肉运动来获取信息,目前正在进入商业领域,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并通过无线通信与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虽然市面上已有可穿戴设备,但它们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复杂的布线和易受外部电磁场的影响,这使得在剧烈运动中难以精确测量电信号。 [详细]
对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的蜱虫病,南京大学医学院吴喜林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究出一种能高效广谱抑制蜱虫病的纳米抗体组合,计划明年蜱虫病高发期开展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鸡尾酒疗法治疗,被大别班达病毒感染的雪貂无一死亡,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无法测出的水平,血小板指标和组织损伤程度也显著改善。我们期望早日拿出既能治疗、更能预防‘蜱虫病’的药物解... [详细]
在一家充满交谈声的餐厅里,有人从另一桌叫你的名字,突然间,你听得清清楚楚。并非你的耳朵在喧嚣中选择了这个声音,而是你的大脑。这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声音上——同时其他声音在背景中逐渐消失——的能力几十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好奇。这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其背后隐藏着人类大脑最复杂的机制之一:听觉选择性注意。 [详细]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最近发布公报说,其研究发现,人类脑部肿瘤中有多种细菌生存,这些细菌可能影响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其中,脑转移瘤中的部分细菌种类与原发肿瘤中的细菌相同,这表明部分细菌可能随癌细胞一同穿越血脑屏障,从原发部位转移至脑部。在肿瘤中发现细菌,为未来研究这些细菌在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详细]
科学研究证实,午夜后人脑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项发表在美国《网络生理学前沿》杂志的研究,提出了午夜后的大脑假说,解释了夜间时段如何改变我们思维、感受和决策方式。夜间,生物过程和大脑活动会调整为睡眠模式,而非推理模式,因此强迫大脑保持活跃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详细]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专家提出了一种消除所谓人工智能痴呆症的独创方法。普通神经网络在1000次激发后开始遗忘数据,而带有连接重构功能的神经网络最多能承受1.7亿次。人工智能问题专家雅罗斯拉夫·谢利维奥尔斯托夫表示,对需要积累与物体交互经验的自主机器人或经常面临新路况的无人驾驶汽车而言,解决人工智能的遗忘问题至关重要。 [详细]
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奥村正树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11日宣布,细胞内部存在对构成生命体的蛋白质形态进行正误校验的工厂。奥村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人体细胞进行实验,发现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6会在细胞内短暂聚合。细胞本身具有蛋白质合成场所内质网、能量生成场所线粒体等功能分区。大隅良典博士曾因阐明异常蛋白质分解回收机制,于201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详细]
当前的人工智能能够识别语音、翻译语言或自动驾驶汽车,但在模仿人类大脑的适应能力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此前,试图模仿大脑运作的神经形态芯片仅能实现对神经元间通信的模拟,无法做到单个神经元的内在学习。剩余的神经元通过调整自身敏感度,弥补了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无需外部重新编程就能重新分配工作负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