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新报告显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大幅缩小,今年最大面积比2006年测得的最大面积要小约30%。正如预测的那样,我们看到了臭氧空洞面积跟21世纪初数据相比的缩小趋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臭氧研究团队领导者、来自马里兰大学的资深科学家保罗·纽曼说,如果南极平流层中的氯等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水平仍像25年前那么高。那么今年观测到的臭氧空洞将比现在大将近260万平方公里。
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利用人工智能助手开展的心理健康评估访谈在疾病诊断准确率方面优于目前医疗体系中常用的标准化量表,这为精神卫生领域数字化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结果显示,在这9种心理疾病中,AI助手在其中8种中表现出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尤其在区分症状存在重叠的精神障碍时表现突出。
医学领域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贯穿始终的性别差异。近日发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深入探讨了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并发现运动建议同样忽视了性别差异。研究人员对80243名无冠心病人群进行追踪后发现,达到卫生部门建议的每周150分钟运动标准的女性,患冠心病风险降低22%,而达到相同标准的男性,患冠心病风险仅降低17%。
在25日于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举行的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防护技术与装备航空运输应用示范启动会上,记者看到一块重达500公斤的动力锂电池被装载到顺丰货运航班上,这架货机从鄂州起飞后,将在2小时内抵达深圳,比传统陆运时效提升近80%。 [详细]
瑞士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沙粒大小的机器人,它由磁铁控制,可以将药物送至人体内精确位置。他说,这种由磁铁操控的胶囊机器人还可用于治疗动脉瘤、恶性脑癌和被称为动静脉畸形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纳尔逊说:通过将这些磁场相结合以及单独控制它们,你可以在血管或脑脊液中进行你想要的精确运动。 [详细]
一对专为物理人工智能研究打造的可旋转类人机械臂模仿着佩戴虚拟现实头盔的操作者的动作,后者正像魔术师般转动双手。黄仁勋补充说,这是理解物理定律的人工智能,能在我们身边工作的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还能懂得如何感知世界。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等基于文本的人工智能工具利用海量文字进行训练,但物理人工智能模型还必须处理视觉问题以及物体的空间关系。 [详细]
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透明的薄膜状电子材料,可附着于皮肤表面。肌电图技术通过读取皮肤表面的肌肉运动来获取信息,目前正在进入商业领域,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并通过无线通信与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连接。虽然市面上已有可穿戴设备,但它们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复杂的布线和易受外部电磁场的影响,这使得在剧烈运动中难以精确测量电信号。 [详细]
对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的蜱虫病,南京大学医学院吴喜林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究出一种能高效广谱抑制蜱虫病的纳米抗体组合,计划明年蜱虫病高发期开展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鸡尾酒疗法治疗,被大别班达病毒感染的雪貂无一死亡,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无法测出的水平,血小板指标和组织损伤程度也显著改善。我们期望早日拿出既能治疗、更能预防‘蜱虫病’的药物解... [详细]
在一家充满交谈声的餐厅里,有人从另一桌叫你的名字,突然间,你听得清清楚楚。并非你的耳朵在喧嚣中选择了这个声音,而是你的大脑。这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声音上——同时其他声音在背景中逐渐消失——的能力几十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好奇。这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其背后隐藏着人类大脑最复杂的机制之一:听觉选择性注意。 [详细]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最近发布公报说,其研究发现,人类脑部肿瘤中有多种细菌生存,这些细菌可能影响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其中,脑转移瘤中的部分细菌种类与原发肿瘤中的细菌相同,这表明部分细菌可能随癌细胞一同穿越血脑屏障,从原发部位转移至脑部。在肿瘤中发现细菌,为未来研究这些细菌在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详细]
科学研究证实,午夜后人脑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项发表在美国《网络生理学前沿》杂志的研究,提出了午夜后的大脑假说,解释了夜间时段如何改变我们思维、感受和决策方式。夜间,生物过程和大脑活动会调整为睡眠模式,而非推理模式,因此强迫大脑保持活跃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