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装置有望将核聚变功率提升百倍

2025-04-29 06:37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新装置有望将核聚变功率提升百倍

2025年04月29日 06:37   来源:科技日报   

美国私营聚变能源公司TAE Technologies与加州大学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一种新型核聚变装置“Norm”。该装置不仅有望将聚变功率提升至传统装置的100倍,还能将运行成本削减一半,为人类实现核聚变清洁能源梦想带来新希望。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找到让聚变反应堆发电的方法。尽管最近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聚变反应堆实现商业发电可能仍需数年时间,主要原因是效率低下以及成本高昂。研究团队表示,Norm装置通过创新性地改良场反位形(FRC)技术,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方面取得了进展。

产生聚变反应首先需要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非常热,目前可控核聚变大部分利用强磁场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传统技术在等离子体产生区域周围生成磁场,但需要耗费大量电力。而FRC技术作为一种磁约束技术,具有等离子体自组织形成内部磁场等优势。

最新发布的Norm装置通过中性束注入技术,在装置中心直接生成、加热并稳定等离子体。这一方案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等离子体自主形成内部磁场,大幅降低了对外部磁体需求并提升能效;二是线性结构使装置更易建造和维护;三是在相同磁场强度和等离子体体积下,聚变功率输出更强。

TAE Technologies公司声称,新技术有望使聚变反应堆产生的功率达到其他托卡马克装置的100倍,且能将运行成本降低50%。而且,新装置结构简单、建造便捷,为提升核聚变技术的经济竞争力并实现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新方法也提高了使用氢硼作为反应堆燃料的可能性。相比传统核燃料,氢硼燃料来源广泛:氢元素存在于水中,硼元素在地球上的储量也很大。而且,反应过程中不产生中子,减少了放射性废料的产生。(刘霞)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研究:鸟类短尾出现时间被往前推了2000万年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月12日报道,一具距今1.5亿年的化石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鸟类。这一发现证明,作为现代鸟类特征的短尾进化出来的时间远比人们此前认为的更早。鸟类是在侏罗纪时期由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而始祖鸟一直被认为是化石记录中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但始祖鸟在进化树上的地位存在争议,因为尽管... [详细]

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压”?

历经10余年努力,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组学对深渊钩虾、深渊鱼类、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揭开深渊生物高压下得以生存的部分秘密,多篇成果3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适应深渊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详细]

新研究:真菌可减少牛打嗝排放甲烷

在土壤中发现的一种真菌可以用来喂牛,从而减少其打嗝时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澳大利亚初创公司罗姆农业公司的马修·卡拉汉说:“这是一种真菌汤。”该公司计划在生物培养皿中大量培育这种真菌。不过,该公司并不打算直接给牛喂食这种真菌,而是计划提取其中能减少甲烷排放的成分溴仿,并将其制成可食用粉末添加到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