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致心梗风险增加10倍的突变基因

2025-04-11 06:29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科学家发现致心梗风险增加10倍的突变基因

2025年04月11日 06:29   来源:科技日报   

4月8日,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教授于波和教授贾海波团队在斑块侵蚀致心肌梗死发生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团队首次在人体中证实了JAK2 V617F基因突变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侵蚀发生风险增加10倍以上,并指出该基因突变引起的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以及中性粒细胞外捕获网(NET)形成可能是斑块侵蚀风险增加的重要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欧洲心脏杂志》上。

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最常见的两种病理机制,前者主要与单核-巨噬细胞有关,后者和中性粒细胞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筛选出728名斑块侵蚀所致的心梗患者和919名斑块破裂所致的心梗患者,同时纳入804名无血栓病史的择期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数字PCR方法检测他们全血中的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果显示,3.6%的斑块侵蚀患者、0.8%的斑块破裂患者以及0.4%的对照组患者携带突变负荷(VAF)≥1%的JAK2 V617F基因突变。通过对照研究,团队分析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斑块侵蚀及破裂的相关性。结果显示,JAK2 V617F基因突变(VAF≥1%)使斑块侵蚀发生风险增加10倍以上,但与斑块破裂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人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作为从斑块侵蚀患者中识别JAK2 V617F(VAF≥1%)突变基因携带者的重要预测因子。与非突变携带者相比,突变携带者的血小板计数更高,而血脂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较低。血小板计数预测临界值为321×103/μL,当斑块侵蚀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低于该临界值时,几乎不会携带JAK2 V617F突变;而高于该临界值时,约20%的患者会携带该突变基因。

为深入探索JAK2 V617F基因突变增加斑块侵蚀风险的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流式细胞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发现JAK2 V617F基因突变显著增加了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水平及继发的血栓形成风险,这可能解释了该突变增加斑块侵蚀发生风险的重要机制。(李丽云 田为)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研究:鸟类短尾出现时间被往前推了2000万年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月12日报道,一具距今1.5亿年的化石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鸟类。这一发现证明,作为现代鸟类特征的短尾进化出来的时间远比人们此前认为的更早。鸟类是在侏罗纪时期由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而始祖鸟一直被认为是化石记录中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但始祖鸟在进化树上的地位存在争议,因为尽管... [详细]

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压”?

历经10余年努力,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组学对深渊钩虾、深渊鱼类、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揭开深渊生物高压下得以生存的部分秘密,多篇成果3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适应深渊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详细]

新研究:真菌可减少牛打嗝排放甲烷

在土壤中发现的一种真菌可以用来喂牛,从而减少其打嗝时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澳大利亚初创公司罗姆农业公司的马修·卡拉汉说:“这是一种真菌汤。”该公司计划在生物培养皿中大量培育这种真菌。不过,该公司并不打算直接给牛喂食这种真菌,而是计划提取其中能减少甲烷排放的成分溴仿,并将其制成可食用粉末添加到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