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致心梗风险增加10倍的突变基因
4月8日,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教授于波和教授贾海波团队在斑块侵蚀致心肌梗死发生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团队首次在人体中证实了JAK2 V617F基因突变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侵蚀发生风险增加10倍以上,并指出该基因突变引起的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以及中性粒细胞外捕获网(NET)形成可能是斑块侵蚀风险增加的重要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欧洲心脏杂志》上。
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最常见的两种病理机制,前者主要与单核-巨噬细胞有关,后者和中性粒细胞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筛选出728名斑块侵蚀所致的心梗患者和919名斑块破裂所致的心梗患者,同时纳入804名无血栓病史的择期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数字PCR方法检测他们全血中的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果显示,3.6%的斑块侵蚀患者、0.8%的斑块破裂患者以及0.4%的对照组患者携带突变负荷(VAF)≥1%的JAK2 V617F基因突变。通过对照研究,团队分析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斑块侵蚀及破裂的相关性。结果显示,JAK2 V617F基因突变(VAF≥1%)使斑块侵蚀发生风险增加10倍以上,但与斑块破裂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人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作为从斑块侵蚀患者中识别JAK2 V617F(VAF≥1%)突变基因携带者的重要预测因子。与非突变携带者相比,突变携带者的血小板计数更高,而血脂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较低。血小板计数预测临界值为321×103/μL,当斑块侵蚀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低于该临界值时,几乎不会携带JAK2 V617F突变;而高于该临界值时,约20%的患者会携带该突变基因。
为深入探索JAK2 V617F基因突变增加斑块侵蚀风险的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流式细胞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发现JAK2 V617F基因突变显著增加了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水平及继发的血栓形成风险,这可能解释了该突变增加斑块侵蚀发生风险的重要机制。(李丽云 田为)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