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空间与技术应用场景的结合

2024-11-28 15:00 来源:信阳新闻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信息服务 > 正文

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空间与技术应用场景的结合

2024年11月28日 15:00   来源:信阳新闻网   

  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空间与技术应用场景的结合

  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的浪潮,以数字技术和数据科学为内涵的数字科技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智慧城市是具有高度复杂性且不断演化的综合巨系统。早期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侧重以技术供给为导向,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在城市范围内扩展应用,后期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推进,智慧城市的内涵应变得更为包容和宽泛。除了推广数字应用和信息化建设,智慧技术给城市空间和生活环境带来了重要影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DG)城镇规划院高级规划师陈津认为,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意义不仅在于信息技术,更在于利用这些技术解决城市问题,具体指在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智能技术为手段,构建与社区、企业、居民密切相关的包括城市安全、交通出行、能源利用、固废管理、公共服务、社区营造、经济发展等在内的智慧场景,以人本理念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

  陈津自2010年开始从事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2008年她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城市规划专业,2010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DG)工作至今已有14年。在长达14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生涯中,陈津推动地理科学技术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践行基于空间与技术应用场景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她从应对城市问题出发,探索应用场景驱动下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填补城市空间与技术应用协调性之间的空白,为推动智慧城市从信息化向规划可落地、居民可感知转变提供策略和实施建议,并取得了显著的原创研究成果,为打造智慧和可持续的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3年3月,陈津结合她主导参与的智慧城市案例,研究梳理出61项智慧城市应用技术,并以空间需求突出、需要先行先建为原则筛选组合出交通和地下空间两类典型的智慧应用场景,她研究在智慧应用场景驱动下空间规划设计如何与技术相适应,提出相关策略和参数,从规划设计的技术上为未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她提出的61项智慧城市应用技术目前已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结合现行标准规范、相关案例和项目经验,提出结合智慧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和解决方案。以地下空间分层综合开发为例,她在容东片区提出地下空间的共构联动、统筹建设,规划由地下综合管廊、地下轨道交通以及地下停车、公共服务、公共活动空间等构成的三层地下空间系统,在综合管廊建设中采用与环隧共构、与环隧并行、与“夹层和物流层”共建三种结构,实现地下空间内多种功能的共存。综合管廊作为地下空间的一部分,可与地下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地下物流、地下环卫系统等等同步规划、共同建设,多种功能共同构成地下“综合运营层”,实现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与智慧运营,充分利用道路地下空间,释放更多空间给人们。以地下物流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为例,陈津在上海的智慧城市规划中提出利用地下空间构建智能物流系统,预留地下物流通道。该场景的规划一方面需结合运输线路等级考虑空间需求,例如支线运输可结合综合管廊、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或利用闲置地下隧道等现有空间,增加物流运输功能,社区末端运输可通过楼宇内自动化的物流管道最终配送到户,她在不同等级运输管道的转折点设计转运设施,居住区内可划分配送分区并利用绿地及社区服务中心的地下空间等设置节点仓用于末端配送转运,结合无人物流配送实现“人物分离”和“送货上门”的地上地下一体化货运网络。

  陈津首次提出在地下环卫运输系统使用气动运输技术,确保垃圾可在密闭管道里以气动的方式进行自动化运输。该技术适用于居住和商业密集区、医院和大型场馆等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新建区域。她指出规划中需考虑地下管道和垃圾场站的规划,结合地下真空垃圾运输技术的平均输送距离和垃圾量规模,提出管道管径应为500mm,管道长度1.5km,可在综合管廊内预留垃圾主管的管道舱,分区设置压缩分拣站,并预留与各地块连接的管道接口,后期根据地块开发进度逐步建设支管。在未规划地下综合管廊的地区建设可在道路绿化带、公园绿地及远离学校、居住区的绿地下预留地下主管和垃圾场站的空间。地下垃圾场站可结合现有环卫停车场建设,未来亦可结合共享交通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综合能源微网中心等空间共建。

  城市空间与技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技术的发展将在实体空间中衍生出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城市的“聪明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先进性上,更体现在用智慧的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营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研究:鸟类短尾出现时间被往前推了2000万年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月12日报道,一具距今1.5亿年的化石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鸟类。这一发现证明,作为现代鸟类特征的短尾进化出来的时间远比人们此前认为的更早。鸟类是在侏罗纪时期由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而始祖鸟一直被认为是化石记录中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但始祖鸟在进化树上的地位存在争议,因为尽管... [详细]

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压”?

历经10余年努力,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组学对深渊钩虾、深渊鱼类、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揭开深渊生物高压下得以生存的部分秘密,多篇成果3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适应深渊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详细]

新研究:真菌可减少牛打嗝排放甲烷

在土壤中发现的一种真菌可以用来喂牛,从而减少其打嗝时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澳大利亚初创公司罗姆农业公司的马修·卡拉汉说:“这是一种真菌汤。”该公司计划在生物培养皿中大量培育这种真菌。不过,该公司并不打算直接给牛喂食这种真菌,而是计划提取其中能减少甲烷排放的成分溴仿,并将其制成可食用粉末添加到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