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用人工智能检测婴幼儿致盲眼病
新华社广州1月30日电(记者马晓澄、徐弘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团队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联合全球多家机构协同攻关,研发了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家长使用智能手机即可为孩子检测16种常见致盲眼病。相关成果于1月2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发表。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说,0至4岁的婴幼儿处于视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婴幼儿进行视功能评估,早期发现眼部疾患引起的视功能损伤很重要。然而,此年龄段婴幼儿难以配合传统的眼部检查,其视功能损伤容易被忽视或漏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研发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婴幼儿一些异常注视行为模式与视功能损伤高度相关。据此,研发团队前瞻性采集来自3652名婴幼儿的注视行为大数据,构建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了对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青光眼等16种婴幼儿常见致盲眼病引起视功能损伤的早期检测,平均筛查准确率超85%。
该研究牵头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介绍,该系统通过在手机上播放一段3分钟的动画视频吸引婴幼儿保持注视,可以实现对婴幼儿注视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实时捕捉。随后,该系统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分析出婴幼儿视功能损伤和相关眼病情况。
(责任编辑:欧云海)
相关文章
- 2022年05月24日·手绘眼病科普图让患者一目了然
- 2021年10月29日·盲目给儿童“进补”可能不只是交智商税这么简单
- 2022年05月10日·监管部门提醒:“可食用”儿童化妆品不可信
- 2022年05月20日·别小看这一“碘” 它对人体很重要
- 2022年05月13日·造“懂身体”的座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