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黑稻、多年生稻、巨型稻……奇妙水稻知多少?

2022-10-17 06:0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昆明10月16日电(记者杨静)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的“植物王国”。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多方努力下,云南在不同海拔、不同地域生产出黑稻、多年生稻、巨型稻等多种水稻。

  在持续阴雨天气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皆菊村迎来晴好天气,村委会主任和正华在组织群众收割水稻。

  “黑稻产量低,但口感好、营养丰富。”今年58岁的和正华说,村里的黑稻种植海拔超过26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稻作区之一。

  黑稻是当地的老品种,今年村里种植了937亩黑稻,目前已进入收获期。和正华说,皆菊村的黑稻平均亩产在350斤至400斤,黑稻的大米市场价格每斤约11元。

  在云南省新平县一片抽穗的稻田里,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正对多年生稻进行生长观察。当前需要控水、施肥,为今年第二季的丰收做准备。

  稻田里的多年生稻,看似与普通水稻无异,实则有着不同的性状。多年生稻根系更发达,生命力更强。普通的再生稻在稻子收割后,再生苗是从地上茎秆腋芽长出来,而多年生稻的再生苗是从地下茎腋芽发出来。

  在云南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胡凤益团队联合相关单位艰苦探索,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建立了多年生稻理论体系,正在创新集成多年生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这是2016年种的水稻,至今已收割13次。简单来说,多年生稻割一次长一次。”胡凤益说,多年生稻只需栽种一次,从第二年(季)起无需犁田耙地、买种子、播种育秧和移栽,只要田间管理就可实现多年的稻作生产,可连续收割两季或通过越冬后收割几年。目前,多年生稻单年两季的亩产最高超过1000公斤。

  “毫秕”是云南芒市遮放镇的传统高秆水稻品种,也是“遮放贡米”的代表性品种。

  遮放贡米色泽白润如玉、米饭清香可口,德宏遮放贡米集团有限公司顾问孙全礼介绍,这些高秆水稻平均“身高”约2.4米。

  除了传统的高秆水稻品种,科学家也在积极选育高秆水稻新品种。在巨型稻收割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李小林走进稻田,对水稻根系进行观察取样,并站在比他还高的水稻旁拍照存资。

  粮作所的团队正对6个品系的巨型稻进行试验试种,试种面积约100亩。李小林介绍,这些品系的巨型稻株高从1.63米至2.2米,穗粒数最高超过600,茎秆直径在0.8厘米左右,最高亩产超过830公斤。

  “云南有优异的种质资源,巨型稻的米质也非常好。”李小林说,他们通过常规育种方式,在云南不同区域进行品系试种,满足不同生态气候的需求。

(责任编辑:欧云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友情链接: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黑稻、多年生稻、巨型稻……奇妙水稻知多少?

2022-10-17 06:0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昆明10月16日电(记者杨静)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的“植物王国”。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多方努力下,云南在不同海拔、不同地域生产出黑稻、多年生稻、巨型稻等多种水稻。

  在持续阴雨天气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皆菊村迎来晴好天气,村委会主任和正华在组织群众收割水稻。

  “黑稻产量低,但口感好、营养丰富。”今年58岁的和正华说,村里的黑稻种植海拔超过26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稻作区之一。

  黑稻是当地的老品种,今年村里种植了937亩黑稻,目前已进入收获期。和正华说,皆菊村的黑稻平均亩产在350斤至400斤,黑稻的大米市场价格每斤约11元。

  在云南省新平县一片抽穗的稻田里,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正对多年生稻进行生长观察。当前需要控水、施肥,为今年第二季的丰收做准备。

  稻田里的多年生稻,看似与普通水稻无异,实则有着不同的性状。多年生稻根系更发达,生命力更强。普通的再生稻在稻子收割后,再生苗是从地上茎秆腋芽长出来,而多年生稻的再生苗是从地下茎腋芽发出来。

  在云南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胡凤益团队联合相关单位艰苦探索,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建立了多年生稻理论体系,正在创新集成多年生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这是2016年种的水稻,至今已收割13次。简单来说,多年生稻割一次长一次。”胡凤益说,多年生稻只需栽种一次,从第二年(季)起无需犁田耙地、买种子、播种育秧和移栽,只要田间管理就可实现多年的稻作生产,可连续收割两季或通过越冬后收割几年。目前,多年生稻单年两季的亩产最高超过1000公斤。

  “毫秕”是云南芒市遮放镇的传统高秆水稻品种,也是“遮放贡米”的代表性品种。

  遮放贡米色泽白润如玉、米饭清香可口,德宏遮放贡米集团有限公司顾问孙全礼介绍,这些高秆水稻平均“身高”约2.4米。

  除了传统的高秆水稻品种,科学家也在积极选育高秆水稻新品种。在巨型稻收割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李小林走进稻田,对水稻根系进行观察取样,并站在比他还高的水稻旁拍照存资。

  粮作所的团队正对6个品系的巨型稻进行试验试种,试种面积约100亩。李小林介绍,这些品系的巨型稻株高从1.63米至2.2米,穗粒数最高超过600,茎秆直径在0.8厘米左右,最高亩产超过830公斤。

  “云南有优异的种质资源,巨型稻的米质也非常好。”李小林说,他们通过常规育种方式,在云南不同区域进行品系试种,满足不同生态气候的需求。

(责任编辑:欧云海)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