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展示科技创新成果 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2022-05-23 10:14 来源:科技日报

  “希望大家在科技周期间收获丰富的科技知识。”在2022年广州科技活动周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云端寄语。

  5月21日,以“走进科技,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各地拉开帷幕。全国各地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在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百姓。

  科技成果走进生活改变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生活又推动科技发展。在此次科技活动周上,各地都展示了很多高质量创新成果,让这些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也让科技赋能助力社会生产生活。

  在湖北恩施州,30余家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展示了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新成果。“玩的看的特别多,非常精彩,那些科技感十足的成果让我长了见识。”宣恩县第二民族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朱浩宇对记者说。

  在深圳市首个诺贝尔奖实验室,深圳先进院劳特伯医学影像中心的研究人员展示了我国首台3T人体磁共振成像设备;深圳先进院汽车电子研究中心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自动驾驶整车在环测试系统;在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展示了SIAT科研团队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台国产大面积CIGS电池组件中试产线。

  5G智能居家系统、消防灭火机器人、农药残留检测等含金量高的成果亮相甘肃省科技创新成果展。此次展出的成果涉及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许多展品还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

  青岛市40余家企事业单位围绕海洋科技、高新技术及产品、农业科技、民生科技、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展出了上千个展品。记者在海洋科技展区看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带来的首创的改性黏土治理赤潮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模型,为全球赤潮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于炳波告诉记者,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创新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让市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对发展经济和美好生活的引领作用。

  多彩活动拉近公众与科学距离

  为了让“高大上”的科技资源走进普通市民视野,不断激发大众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使科技活动周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此次科技周活动形式非常多样,更是有很多“国家队”加入科普队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次共组织27个科普点开展105场活动,包括科普场馆和相关实验室参观、院士参加的系列科普报告、科学实验表演、科学摄影、科幻沙龙等。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普互动。

  据介绍,活动期间,安徽省80多家大学与科研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公众开放。

  声音邮局邮寄声音、智慧跳远、移动机器人投篮……在广州,一辆载满20余项最新AI黑科技的“移动科普博物馆”将驶向全国10余个省上百个校园和科技馆,这是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科大讯飞共同发起的“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2022年科技大篷车全国巡展活动。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介绍,科技大篷车设置了20余个巡展项目,覆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学科知识,以及医疗急救、灾害自救等方面的通识知识。

  活动期间,重庆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以及重大科研试验场所,将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向社会开放,如开放川渝共建特色食品、养猪科学、增材制造(3D打印)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或举办科普讲座。同时面向公众策划了一批形式多样的科普体验活动。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运用什么原理、突破了哪些科研难题?无水智能马桶为什么不用冲水……”甘肃省的活动吸引了市民们争相提问。甘肃省以科技宣传车、视频、展板、科普书籍签名赠书、现场咨询服务等形式全面展开,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民众科学意识、科学素养和创新热情。”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张世荣说。

  各地开启云端科普嘉年华

  由于近段时期受新冠疫情影响,使得线上渠道成为今年科技活动周的重要展示平台,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云”赏科技成果。

  本届科技活动周,吉林省首次以线上方式举行。在此期间,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上“云科普”科技周虚拟展厅同步开放。记者通过扫码进入平台后,看到“重大科技成就”“低碳产业发展”“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安全教育”四大版块,每一个版块均通过文字和图片向公众展示科技产品和科技成果。

  “线上科技周还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方式很新颖,在线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收看,非常方便。”吉林省长春市一位市民表示。

  “除滚动发布各地、各部门科技活动周信息外,此次重点设立线上科普展区,向社会公开推介宣传省优秀科普作品、优秀科普微视频和省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等活动获奖选手的展示视频。”安徽省科技厅引智人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众通过关注安徽省科技厅微信公众号,即可实时参与正在进行的云端嘉年华。

  深圳市邀请两位B站(哔哩哔哩)知名UP主,各自带领“战队”走进SIAT实验室玩转科普,通过线上线下直播,以“打擂台”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分享最前沿科学知识。线上直播吸引超30万人观看。

  (记者陈曦 刘传书 王健高 吴长锋 杨仑 雍黎 叶青 吴纯新 颉满斌)

(责任编辑:支艳蓉)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友情链接: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展示科技创新成果 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2022-05-23 10:14 来源:科技日报

  “希望大家在科技周期间收获丰富的科技知识。”在2022年广州科技活动周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云端寄语。

  5月21日,以“走进科技,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各地拉开帷幕。全国各地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在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百姓。

  科技成果走进生活改变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生活又推动科技发展。在此次科技活动周上,各地都展示了很多高质量创新成果,让这些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也让科技赋能助力社会生产生活。

  在湖北恩施州,30余家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展示了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新成果。“玩的看的特别多,非常精彩,那些科技感十足的成果让我长了见识。”宣恩县第二民族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朱浩宇对记者说。

  在深圳市首个诺贝尔奖实验室,深圳先进院劳特伯医学影像中心的研究人员展示了我国首台3T人体磁共振成像设备;深圳先进院汽车电子研究中心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自动驾驶整车在环测试系统;在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展示了SIAT科研团队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台国产大面积CIGS电池组件中试产线。

  5G智能居家系统、消防灭火机器人、农药残留检测等含金量高的成果亮相甘肃省科技创新成果展。此次展出的成果涉及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许多展品还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

  青岛市40余家企事业单位围绕海洋科技、高新技术及产品、农业科技、民生科技、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展出了上千个展品。记者在海洋科技展区看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带来的首创的改性黏土治理赤潮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模型,为全球赤潮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于炳波告诉记者,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创新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让市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对发展经济和美好生活的引领作用。

  多彩活动拉近公众与科学距离

  为了让“高大上”的科技资源走进普通市民视野,不断激发大众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使科技活动周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此次科技周活动形式非常多样,更是有很多“国家队”加入科普队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次共组织27个科普点开展105场活动,包括科普场馆和相关实验室参观、院士参加的系列科普报告、科学实验表演、科学摄影、科幻沙龙等。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普互动。

  据介绍,活动期间,安徽省80多家大学与科研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公众开放。

  声音邮局邮寄声音、智慧跳远、移动机器人投篮……在广州,一辆载满20余项最新AI黑科技的“移动科普博物馆”将驶向全国10余个省上百个校园和科技馆,这是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科大讯飞共同发起的“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2022年科技大篷车全国巡展活动。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介绍,科技大篷车设置了20余个巡展项目,覆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学科知识,以及医疗急救、灾害自救等方面的通识知识。

  活动期间,重庆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以及重大科研试验场所,将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向社会开放,如开放川渝共建特色食品、养猪科学、增材制造(3D打印)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或举办科普讲座。同时面向公众策划了一批形式多样的科普体验活动。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运用什么原理、突破了哪些科研难题?无水智能马桶为什么不用冲水……”甘肃省的活动吸引了市民们争相提问。甘肃省以科技宣传车、视频、展板、科普书籍签名赠书、现场咨询服务等形式全面展开,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民众科学意识、科学素养和创新热情。”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张世荣说。

  各地开启云端科普嘉年华

  由于近段时期受新冠疫情影响,使得线上渠道成为今年科技活动周的重要展示平台,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云”赏科技成果。

  本届科技活动周,吉林省首次以线上方式举行。在此期间,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上“云科普”科技周虚拟展厅同步开放。记者通过扫码进入平台后,看到“重大科技成就”“低碳产业发展”“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安全教育”四大版块,每一个版块均通过文字和图片向公众展示科技产品和科技成果。

  “线上科技周还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方式很新颖,在线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收看,非常方便。”吉林省长春市一位市民表示。

  “除滚动发布各地、各部门科技活动周信息外,此次重点设立线上科普展区,向社会公开推介宣传省优秀科普作品、优秀科普微视频和省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等活动获奖选手的展示视频。”安徽省科技厅引智人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众通过关注安徽省科技厅微信公众号,即可实时参与正在进行的云端嘉年华。

  深圳市邀请两位B站(哔哩哔哩)知名UP主,各自带领“战队”走进SIAT实验室玩转科普,通过线上线下直播,以“打擂台”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分享最前沿科学知识。线上直播吸引超30万人观看。

  (记者陈曦 刘传书 王健高 吴长锋 杨仑 雍黎 叶青 吴纯新 颉满斌)

(责任编辑:支艳蓉)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