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调节无限可编程人造纤毛问世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为微型机器人系统设计微小的人造纤毛,以期该系统可执行复杂运动,包括弯曲、扭曲和反转。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单材料、单刺激的微结构,甚至可以超越活纤毛。这些可编程的微米级结构能用于包括柔性机器人、生物相容性医疗设备,甚至动态信息加密等一系列应用。该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构建比人类发丝还小的微结构,通常需要多步制造过程和不同的刺激来产生复杂的运动,这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乔安娜·艾森伯格称,能够进行各种程序化运动的自适应、自调节材料,代表了一个重要创新,这一领域的进展会影响各种设计材料和设备运行方式,包括机器人、医学和信息技术。
与之前主要依靠复杂材料来实现可重构元件的可编程运动不同,艾森伯格团队设计了一种由单一材料(光响应液晶弹性体)制成的微结构柱。鉴于液晶弹性体基本结构的单元排列方式,当光线照射时,其会重新排列且形状发生改变。
随着这种变化会发生两件事。首先,光线照射的地方变得透明,允许光线进一步穿透到材料中,再导致额外的变形;其次,随着材料变形和形状移动,柱子上的一个新点暴露在光线下,导致该区域也改变了形状。这个反馈回路,推动微结构进入运动循环。
研究人员表示,“内部和外部反馈循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材料。一旦你打开灯,它就会自行完成所有工作。当灯关闭时,材料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材料的特定扭曲和运动随其形状而变化,使这些简单的结构可“无休止地”重新配置和调整。研究人员使用模型和实验展示了圆形、方形、L形和T形以及棕榈树形结构的运动,并尝试了材料可调整的所有其他方式。
研究表明,通过调整一系列参数来编程,可以进行包括照明角度、光强度、分子排列、微观结构几何形状、温度以及照射间隔和持续时间的变化。
艾森伯格称,个体和集体运动的巨大设计空间,意味着柔性机器人、传感器和强大信息加密系统未来潜在的变革性。记者张梦然
【总编辑圈点】
无论是在科幻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机器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大都冷冰冰、硬邦邦的,动作也十分机械。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机器人的定义和期待。在这一背景下,柔性机器人相关研究应运而生。采用更柔、更薄、更纤细甚至可编程的各种柔性材料,是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柔软、小巧、灵活、智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形式、功能各异的柔性机器人可以执行传统机器人所不擅长的众多任务,弥补了传统机器人之不足,也在不断拓展我们对机器人的理解和认知。
(责任编辑:支艳蓉)
相关文章
- 2022年05月06日·科幻大片中的飞行机器人 浙大造出来了
- 2022年05月06日·智能机器人完成自主编队成群飞行
- 2022年05月04日·江苏高速机器人客服上岗,解疑惑“机”智过人
- 2022年04月25日·“中国造”手术机器人在深秀“技”
- 2022年04月21日·首个可协同工作分子机器人开发完成
- 2022年03月14日·新研究助力下一代机器人可变形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