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飞:用超算推动一个加速创新的中国
每秒可计算百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正在“思考”的问题,关乎宇宙演化、自然灾害、人工智能以及生命健康等各个领域:百亿级高效高通量虚拟药物筛选、全尺寸航空航天飞行器超百亿网格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全球尺度地震全波形反演……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说,这个“超级大脑”正在向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未知发起挑战。
这也正是过去的十几年间,孟祥飞一直在做的事。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超算中心建立的全过程,随后“天河一号”成为中国第一台“登顶”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的超级计算机。更重要的是,他和团队推动着中国超算开启了“计算驱动创新”的新时代。
如今,人们在装备制造、油气能源开发、生物医药等产业中的创新,及在气象、气候、雾霾等领域的探索,已离不开超算的强大算力支撑。“可以说,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推动了我国很多产业、科研和工业企业等的加速创新和发展。”孟祥飞说,中国超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时,年轻的孟祥飞认为,“两弹一星”就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邓稼先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一心为积贫积弱的中国作贡献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选择,孟祥飞也是其中之一。“我也是学物理的,当时在国外做科研也有些成绩,面临是否回国的选择时,我第一个想到邓稼先。我想,我回国的条件比他当时要好多了”。
21世纪初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超级计算机,孟祥飞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至少要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2009年,第一个国家级超算中心筹建的消息传来,孟祥飞兴奋极了,他停下手里的一切工作,迅速加入了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筹建和“天河一号”研制工作中。
他和团队成员一起从改造机房、铺设电缆、安装机柜等体力活儿做起。100多台机柜要逐一组装,“每一个机柜都有上吨重,我们就用肩膀一点点扛”。为了在离地60厘米高的机柜下面接通两万条通信线路,他们只能躺在地上接线,“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累了就在地上睡一会儿,醒了再干”。
不到7个月,“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便实现了稳定运行,“在国外,这通常需要一年半时间”。2010年,“天河一号”一举摘下了“世界最快”的桂冠。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获得这项桂冠的国家。
但也有人质疑,认为“中国就是造了一台大型游戏机”。言外之意,天河纵然速度再快,如果没有应用到具体创新和产业领域,也只是一个摆设。
作为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负责人,孟祥飞清楚,对于中国来说,“快”已经不是问题,应用才是与世界强国竞争的关键。
当时,超算中心要在天河平台上搭建一个有关“药物筛选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软件,可大大提升新药的研发进程,然而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软件无法兼容。“这个软件有几十万行代码,要找出问题出在哪儿,相当于在大海里捞针。”白天,他和大家一起调试机器,晚上一个人默默熬夜钻研。经过20多天上万次的测试,他终于将一个不起眼的变量“揪”了出来。
如今,“天河”支撑的各类重大重点项目超过1600项,每天完成计算研发任务近万项,支持了众多世界一流研究成果以及产业技术突破,真正做到了“中看又中用”。
“天河”超级计算机像一个超级大脑,可以为各个领域创新提供强大支撑,但前提是要能构建出对应的数字模拟系统或虚拟环境,也就是说,围绕“天河一号”开展的技术攻关和应用研发除涉及超级计算领域,还涉及航空航天、气候气象、石油勘探等多个领域。“只懂计算机远远不够,必须要对具体领域里的内容有深刻理解。”孟祥飞说。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持续学习。上下班、出差的路上,都是他的“自习”时间,随身携带的行李里总是装满了书。“他一直是最刻苦的一个,连周末都会来中心跟大家讨论技术。”超算天津中心高性能计算部部长康波说,正是因为长期钻研和思考,孟祥飞总能清晰把握问题的主要脉络,找到解决方法,“像一个掌舵人”。
现在,“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用超级速度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航空航天、气候气象、石油勘探、基因科技等数十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每工作1小时,相当于全球70亿人工作上万年。孟祥飞期待,更强的超级算力能引领人们面对更多重大问题的挑战,“我们可以在更多领域预测未来,用超级算力改变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责任编辑:支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