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探索“生态融合型共享创新”新模式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在这里,一批跨地域、跨领域的综合性国家科学平台先后落成;一批全球高精尖人才、顶级科学家在此汇聚;腾讯等一批龙头企业开放资源,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茂密雨林……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正在探索一条“共享创新要素、构建生态融合型创新”的新路子。
“与大国角力,不能单靠一个个‘指头’,更要握指成拳、拳拳相应。”12月8日,在第二届湾区科创峰会上发布的《2022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面向未来,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基石;以政企学研协同创新“有来有往”的多向互动;以战略型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共享共融;以战略科学家与产业科学家“研产一体”长效驱动为特点的共享创新模式,将成为中国经济“强筋健骨”的动力支撑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源泉。
而当前,在强大的数字经济生态、丰富的产业集群生态、以及多元的创新载体生态的牵引下,一张生态融合型共享创新画卷正在深圳铺展开来。
●建设协作共享的世界级科学平台集群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关乎城市、地区和国家的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里的重要单元,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平台,对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我们要想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
深圳也深知这一点,已经在统一规划,先后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例如高标准推进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及一流大学建设。
深圳还在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包括“鹏城云脑II”AI集群系统性能蝉联多项世界冠军;深圳湾实验室开发出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模拟库;南方科技大学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并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
与此同时,深圳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机构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
当前,深圳光明科学城正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积极加强合作,旨在形成两地优势互补,统一规划和协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表示,当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下,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更需要发挥好大科学装置作用,用共享的机制,深度推进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打破行政蕃篱,共创科学大计划,共同举办各种研究机构,加大大装置向湾区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开放,把大装置建设成为湾区科学家的汇聚平台、创新的舞台,用大装置的开放共享赋能科创建设,共建国际一流的科创湾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携团队到访深圳湾实验室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机构间应加强协同合作,借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支撑作用,互相支持、联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共同营造健康的科研环境,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切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当前,深圳还在部署实施基础科学深研行动,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积极推进深圳高新区与香港高技术园区深入合作,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统筹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建立部省市共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工作机制等。
●打造深港人才科技联合创新聚集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报告》指出,创新人才要“过江”“跨河”“跨海”,内地的“产”与港澳高校的“研”和“学”结合持续强化,科创人才才能发挥关键作用。
多年来,深圳坚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放眼全球、对标一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深圳还依托腾讯、华为、大疆等龙头企业平台,成为了集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的绿洲。
腾讯有30名专家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华为拥有包括700多位数学家在内的庞大人才团队……截至目前,深圳共有全职院士86人、高层次人才2.2万人,引进海内外高精尖缺团队251个,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9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62万人。
不仅如此,在加强深港两地创新人才合作方面,深圳也打造出多个联合创新成果。
早在2017年,一项由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吕坚教授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刊登在《Nature》杂志封面上,深港科技合作揭开了新的篇章。吕坚是当年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也是香港城大深圳研究院院长、先进结构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每周的深港穿梭已是工作常态,他拥有双重身份,过着双城生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深港两地科技创新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深圳的创新优势与香港的科研优势跨河衔接。2021年,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成立战略合作专责委员会、组建世界一流国际化师资团队、筹建两校重点研究领域和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及产业创新基地等五大方面强化合作。
位于深圳福田区与香港交界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国家战略指引下,该创新合作区已建成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河套国创中心等创新载体,率先承载香港及海外高端科研资源。目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高校都汇聚于此。
●龙头企业纷纷扛起共享担当
除了科学平台、人才引进,拥有一批世界级科技创新企业也是深圳的特色。在深圳,这些龙头企业纷纷扛起科技创新的担当、“先强带后强”,通过不断开放创新资源和生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已形成创新生态共融,国际一流的“科创雁阵”。
对腾讯来说,创新是一份初心,共享是一份使命。腾讯为开放而生,因共享而兴。在推动区域战略协同发展方面,2019年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腾讯云启产业计划”,腾讯与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福田区政府战略合作,举办“腾讯云全球创新大赛”,并建设“香港高校 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未来学院”两大载体;从“数字链接”到“数实融合”,腾讯与富士康联合开发运营一体化的先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富士康工业科技能力输出。2022年,腾讯与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等就数字工厂、数字孪生项目展开合作;在开源方面,腾讯开源项目在GitHub上的全球Star 数每年都有30%的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开源贡献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在 OpenJDK、KVM等多个国际顶级开源社区贡献榜中,腾讯均在国内排行第一。2021年,腾讯在“OpenJDK全球贡献者榜单”第5名,是国内贡献最多的公司。
2019年,华为提出从原有的“生态合作”进一步演进为“生态协同”,主动开放生态、主动让利伙伴、主动统筹资源、主动培养人才,通过“四个主动”与伙伴实现战略协同、资源协同、 能力协同,构建协同共进的生态环境,从“技术”的强大走向“技术+生态”的共享。目前,鸿蒙生态开发者已超200万+,鸿蒙智联伙伴超2200+,HMS Core开放25030个API,海外Top 3000应用集成率达 80%,近4万款应用跟随华为的步伐走向全球市场,鸿蒙生态进入快车道。
还有比亚迪。作为智慧汽车开放生态建设的先行者,比亚迪正在通过开放生态引入更多应用软件与功能开发者,共同打造主体多样、融合开放的智能汽车生态系统。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表示,“就像手机智能化的过程一样,我认为从封闭走向开放,也是汽车智能化的必经之路。拥抱智能化浪潮,比亚迪的策略是‘开放’。”
●深圳成为湾区共享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共享创新是一个全新的创新模式,需要系统性谋划,也需要湾区城市形成战略共识。根据《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创新指数在四大城市群中排名第二;创新环境共享、创新成果共享、创新生态共享三个一级指标均高于四大城市群平均水平。
应该说,深圳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
作为湾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深圳有着天生的创新基因,有着蕴含在骨子里的开放包容精神,更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无论是平台的打造、产业的发展、还是人才的引进,无不是在聚合众力、发挥众智。
以深圳的优势特色数字经济生态为例,当前,在数实融合的过程中,在数字经济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融合本身就天然地要求创新、开放和共享。
这也让华为开发者、腾讯数字生态等龙头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成为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一大特色。
谈及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初衷,腾讯科学家、美国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刘威说,“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以数强实,为用户、合作伙伴和全社会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新价值”。据了解,依托前沿数字技术和开放平台,腾讯三年累计服务超过200万客户,合作伙伴遍布大湾区内外。
此外,深圳龙头企业“向上”联手科研院校,以需求牵引基础研究;“向下”开放资源,与中小微企业形成融通共享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不论是科学探索奖的设立,还是青年科学家50平方论坛的举办,都是共享创新的重要体现和积极成果。
《报告》称,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深圳已经逐步形成了开放协同、共荣共生的创新群像。
(责任编辑: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