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再搭智能社会桥梁
百余家企业携500余件展品炫技;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重量级嘉宾,畅谈学科融合新未来、创新应用新场景,分享机器人领域前沿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世界机器人大赛火热程度创下历届之最,参赛人数首次突破60000余人次。
以“共创共享 共商共赢”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完成4天既定议程,于8月21日傍晚落下帷幕。
“机器人应用正加快拓展并不断走向纵深。”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说,“机器人技术不断迭代,催生很多新产品。同时,机器人应用场景愈加广泛,每个场景都催生一个新的市场,促进相关产品研发。”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8.7万台,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一个创新发展升级换代的重要机遇期。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产学研用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分享了一组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台,比上年增长68%;服务机器人产量921.4万台,比上年增长47%;特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机器人技术加速融合迭代,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催化剂。机器人应用边界加速扩展,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肇雄介绍,我国机器人产业覆盖了从零部件整机到系统集成检验检测全链条,在部分关键环节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整机集成与创新应用优势,在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机器人以燎原之势飞速发展,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创新产品投入到核酸采样、场所消毒、物资配送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在提高防控效率、减轻人员负担、减少交叉感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清华大学研发的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可实现35秒全自动采样,已进入批量生产出货阶段。
谈及未来机器人行业发展,彼合彼方机器人创始人张明路教授指出,需要从结构、交互、工艺三个方面突破实用化挑战,需要从感知、理解、学习三个方面突破智能化挑战,需要从部件、系统、工艺三个方面解决可靠性挑战。
“机器人产业进入技术创新密集活跃、产品应用深度拓展的发展机遇期。”辛国斌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机器人企业加快开放合作步伐,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断深化。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共建更加开放包容、富有生机活力的人机共融新世界,让机器人更好造福人类。 记者 刘 艳
(责任编辑:支艳蓉)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