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法宝让科学“触手可及”
张鹏,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国际学校科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江汉区第六届“首席教师”工作室首席教师。曾获小学科学学科优质课竞赛全国及省市一等奖。
“老师,为什么水有不同的形态?”“回旋飞机怎么才能飞回来?”每到下课,总会有一群小粉丝围绕在我身旁,等待着我一一解密。科学学科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我乐于和孩子们一起去探寻“十万个为什么”。在这里,我介绍三个法宝,让老师、家长能带领孩子们随时随地学科学。
■ 让科学课堂“有魔力”
科学课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变魔术,老师在课堂上扮演着“魔术师”的角色,要善于变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境,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一次科学课上,我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妈妈给你做的紫菜汤淡了或咸了,怎么办?”学生回答:“淡了,加精盐搅拌,变得适合为止。咸了,可加热水,变得适合为止。”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习了“溶解”的知识。
及时捕捉时事热点新闻,创设更加广阔的情境,也能让科学课变得更有意思。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我带着孩子们天地同步实验,完成了奇特的水膜张力实验,现场科普“天宫课堂”,引导小学生探寻科学知识,点亮他们的航空梦。科学不是孤立的学科,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有大概念观和理性思维,要在更加广阔的实践体验中去感知。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 尊重孩子的提问
俗话说,学贵有疑,勤于发问、乐于探究是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一个问题,带出无数问题,这就是我们了解世界、了解新事物的方式。老师、家长和孩子交流探讨问题时会发现,很多学生会以问题为导向,顺着自己的好奇心提问。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会围绕着“蚕”追问无数个问题:“为什么蚕会变成飞蛾?”“蚕宝宝是怎么孵化出来的?”“蚕从哪里吐的丝?”……我们要鼓励孩子追问,耐心回答,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这些追问把点连成了线,能让孩子们看到丰富的世界,也能教会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
除了尊重学生的提问,老师、家长还要善于发问。例如在开展对水的探究活动中,老师可以问学生“水是什么样的?水能做什么?在生活、自然界中有哪些相关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出现的?存在怎样的规律?我们能利用这些规律和研究过程中学习到的方法与技能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与效果?”一系列围绕“水”的探究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在诸多“为什么”的驱动下,孩子们可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下开展相应的动手实践,这既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思维形成的“促进剂”,更能有效保持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 生活处处有科学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很多科学课上常用的实验材料也来源于生活。我喜欢利用日常生活的物品进行小实验。小实验具有结构简单、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等特点,孩子也能轻松参与。
举例来说,在“认识摩擦力”课程中,我把平时非常常见的鞋子作为实验对象,拿着3双鞋子让大家选,然后让他们穿上鞋子走一走,再让孩子们看看鞋底,摸摸鞋底的花纹。孩子们通过动手研究鞋子,轻松掌握了摩擦力的产生原理。再比如三年级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一课,教材中要求用光滑木板和木块搭建斜面,观察乒乓球、木棍等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我请同学们用菜板或者桌面当做斜面,用铅笔、橡皮等身边各种形状的物体做试验,观察运动现象,探寻规律。一节课下来,师生“玩”得尽兴,学生兴趣盎然。像这类的小实验,老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多尝试,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点燃学习科学的热情。
(责任编辑:支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