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子态”迄今最明确证据发布
由来自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获得了迄今最明确的证实“四中子态”这种物质存在的证据,有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新奇的物质形态也可能拥有对现有或新兴技术有用的性质。
研究团队成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杨再宏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虽然所有物质都含有中子,但只有中子星包含几乎完全由中子构成的物质,这些中子通过核力结合在一起。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存在着一种奇特而难以捉摸的物质——“四中子态”(tetraneutron),它由4个中子短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
20年前,科学家们首次获得了“四中子态”存在的“蛛丝马迹”——发现了铍和碳原子碰撞后可能形成“四中子态”的证据,但当时实验误差很大,科学家们提出了其他可能性,如所谓的“四中子态”是不同类型的粒子形成等。
在最新研究中,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罗曼·格恩哈乌斯及其同事,制造出了比普通氦原子多4个中子的氦原子,然后让其与质子碰撞。这些氦原子在碰撞后只留下了4个中子,而这4个中子可以结合形成“四中子态”。随后,研究团队测量了碰撞前后所有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从而计算出碰撞形成“四中子态”后丢失的能量,并通过这一能量推断出,“四中子态”的“寿命”仅为10—22秒。
格恩哈乌斯团队目前正在开发一种特殊的探测器,当一个“四中子态”进入其中时,它会记录下清晰的信号,这将有助于更直接地研究这种物质,获取其更精确的细节。
据杨再宏介绍,北京大学研究团队也在研发新型探测设备,可直接捕捉“四中子态”在“寿终正寝”时放出的4个中子,对其内部结构进行高精度“拍照”,并进一步研究更重的“中子物质”(如“六中子态”“八中子态”),深入探索这种目前已知仅存在于中子星内部的新奇物质形态。记者刘霞
(责任编辑:支艳蓉)
相关文章
- 2022年06月22日·预警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肠道菌群又有新“用途”
- 2022年05月24日·无处不在 九成材料至少含一种拓扑特性
- 2022年05月19日·我科学家揭示月背月壤粗细规律
- 2022年05月17日·新型人工智能交通信号系统会“学习”
- 2022年04月27日·回顾性研究证明:加强针接种可显著降低新冠重症率
- 2022年04月14日·神奇蘑菇化合物能“打开”抑郁症患者大脑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