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借“科普之翼”让创新成果飞近大众
“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汽车真的可以成为‘汽’车,未来人们在跑步的时候也不会再喊‘加油’‘加油’了,而是要喊‘生气’‘生气’……”6月12日,在首届厦门市大学生科普讲解大赛上,来自厦门理工学院学生郑明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牢牢抓住了在场观众的注意力。
在5分多钟的演讲中,郑明宇结合精心制作的PPT和小视频为公众介绍了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厦门大学许水电教授及其团队的一项长达30年的颠覆性研究成果——智能摩擦技术与空气能动力总成。这一创新成果颠覆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研究方向,使空气能发动机在乘用车上的应用成为可能。演讲台上,郑明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用形象的比喻把高深的前沿成果讲得精彩而有趣。
近年来,厦门借助面向社会开展的系列科普活动,广泛宣传当地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创新硕果,助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
学子声情并茂“代言”本市科创成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组织筹备,由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妇联主办,厦门科技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厦门软件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美亚柏科杯”首届厦门市大学生科普讲解大赛6月12日在厦门以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方式举行。
当日,来自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近10所高校的50多名大学生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配上精心编排的演示文稿,通过音乐、音效、影像等辅助手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技感十足、充满青春朝气的科学传播讲演。
“‘隔声护盾’技术如何让时速350km的冬奥列车实现杯中水不动、耳畔无噪声?”“厦门过海段地铁如何带电运行?”……选手们的生动讲演中,一大批厦门科技企业尖端科研技术得到充分展示。“原来厦门有这么多厉害的科技企业,好多黑科技听起来像科幻片一样,没想到都已实现了。”一位到现场观赛的观众这样评价。
今年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实施开局之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厦门市科技局今年联合厦门多家高校成立“厦门市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为广泛宣传厦门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知识、展示优秀科技企业及前沿高科技产品、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科学实践提供更大平台。
厦门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刘源岗介绍,本次大赛要求参赛选手们围绕厦门柔性电子、新型显示、 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八大特色产业,自主确定内容参赛。“大赛引导高校大学生们运用科普演讲的形式,传播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为厦门优秀科技企业和科技产品‘代言’,让大学生成为厦门产业发展的参与者、高新技术的推广者。”
科技创新与科普“两翼齐飞”
本次大赛中,选手们在台上的精彩呈现离不开台下的用心付出。郑明宇在准备比赛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相关国内外文献,并请教相关教授学者,力求做到严谨且通俗;厦门大学选手洪子茹不仅在图书馆找材料,还寻找相关科技企业获取一手信息……
主办方表示,该赛事举办过程中,高校学子在与科技企业双向交流、深度对接中对厦门相关产业发展前景加深了了解,也增强了他们留在厦门投身科技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二者同等重要。户外探索“夜趣自然”“嘉庚号海洋大讲堂”、鼓浪屿“科学之夜”“数字化海洋展馆初体验”……多年来,厦门通过科普活动盘活优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全社会科学探索的热情,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
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的“数字化海洋展馆初体验”研学课程,将厦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成精细型、主题型、互动探究型的海洋科普课程。“很多科普教具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如仿生机器鱼和超声波定位讲解机器人。”厦大海洋科技博物馆馆长张朝霞说。
此间正在进行的2022厦门市科技活动周上,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现场讲解多肉植物种植科学方法,并将所内培育的植物赠予市民。除此之外,涵盖航天航空、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领域的36个科普项目和各类高科技的创新成果都将集中在活动周上展示并供市民体验。
厦门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厦门市“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厦门市要累计建设20家以上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市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7%。记者 符晓波
(责任编辑:支艳蓉)
相关文章
- 2021年09月14日·“科技大集”
- 2022年01月17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天津推动海水淡化科技创新
- 2020年10月0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海洋人工智能呼唤更多年轻学子
- 2022年05月19日·全球变暖结局如何? 地球3亿年前给出参考答案
- 2022年05月19日·全球变暖结局如何?地球3亿年前给出参考答案
- 2022年05月12日·地球“最动荡年代”发生了什么 635万年前三峡地区方解石有答案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