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大数据应用广发展快

2022-06-08 11: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指出,近年来,中国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中国大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大数据产业链初步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点开手机小程序,一眼就能找到人最少的核酸检测点,终于不用担心大排长队了!”通过核酸检测点人员密集度查询小程序,家住深圳市龙华区的李先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内各个核酸点的人流情况,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着“畅通”“忙碌”“拥堵”和“休息”四种状态。在家就能掌握核酸检测点人流量情况,避开高峰。

  大数据赋能,跑出了数字化防疫加速度。在深圳北站进站口,旅客只要将身份证在“健康防疫核验平台一体机”上进行扫描,粤康码、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情况很快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旅客顺利通过检验,整个过程仅需3秒。

  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通信大数据行程卡这一项服务,用户查询次数累计就达到556亿次以上,成为人人出行的“标配”和各地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撑。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等的迅速发展,更是凸显了大数据产业在促进经济复苏、保障社会运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自身规模越来越庞大,2020年产业规模就超过1万亿元,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

  “数据被认为是数字经济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辐射带动效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对数据要素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数据中心加速建设

  来到中国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一排排机柜排列有序,机房里的“数据大脑”稳定运行。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副总经理俞军方介绍,今年他们将投资近15亿元,启动项目二期建设,数据中心的机架将从目前的3000个扩容到近1万个。

  今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贵州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贵安新区成为重点打造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作为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主战场,贵阳市及贵安新区聚焦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一硬一软”两类产业,加快培育数据中心、智能制造、数据应用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日,重庆两江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机电安装总承包工程开工,项目建成后将为移动互联网、金融、制造业等行业提供优质计算基础设施服务,为推动两江新区及重庆大数据产业集聚按下快进键。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动力。数据中心是算力的物理承载,是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记者注意到,“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为数据中心协同、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数据中心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22年)》显示,中国数据中心产业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演进。市场方面,多样化的算力需求不断涌现,为通用、智算、超算及边缘等不同类型和形态的数据中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牵引,推动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方面,储能、蓄冷、高密度、算力网络、智能运维、超融合架构等技术的创新,加速推动数据中心向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注重隐私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大踏步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各地都将培育大数据产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提前布局产业链。

  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采集数据、机器视觉生成数据、管理信息化等,均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从基于经验的决策到基于数据+算法的决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模式。

  “要注重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魏凯认为,大数据产业的更大发展空间,在于跨企业、跨主体数据的流通和融合,在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为新兴的数据技术发展开辟了新空间。记者  叶子

(责任编辑:支艳蓉)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友情链接: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大数据应用广发展快

2022-06-08 11: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指出,近年来,中国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中国大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大数据产业链初步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点开手机小程序,一眼就能找到人最少的核酸检测点,终于不用担心大排长队了!”通过核酸检测点人员密集度查询小程序,家住深圳市龙华区的李先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内各个核酸点的人流情况,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着“畅通”“忙碌”“拥堵”和“休息”四种状态。在家就能掌握核酸检测点人流量情况,避开高峰。

  大数据赋能,跑出了数字化防疫加速度。在深圳北站进站口,旅客只要将身份证在“健康防疫核验平台一体机”上进行扫描,粤康码、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情况很快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旅客顺利通过检验,整个过程仅需3秒。

  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通信大数据行程卡这一项服务,用户查询次数累计就达到556亿次以上,成为人人出行的“标配”和各地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撑。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等的迅速发展,更是凸显了大数据产业在促进经济复苏、保障社会运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自身规模越来越庞大,2020年产业规模就超过1万亿元,2021年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

  “数据被认为是数字经济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辐射带动效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对数据要素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数据中心加速建设

  来到中国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一排排机柜排列有序,机房里的“数据大脑”稳定运行。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副总经理俞军方介绍,今年他们将投资近15亿元,启动项目二期建设,数据中心的机架将从目前的3000个扩容到近1万个。

  今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贵州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贵安新区成为重点打造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作为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主战场,贵阳市及贵安新区聚焦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一硬一软”两类产业,加快培育数据中心、智能制造、数据应用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日,重庆两江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机电安装总承包工程开工,项目建成后将为移动互联网、金融、制造业等行业提供优质计算基础设施服务,为推动两江新区及重庆大数据产业集聚按下快进键。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动力。数据中心是算力的物理承载,是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记者注意到,“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为数据中心协同、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数据中心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22年)》显示,中国数据中心产业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演进。市场方面,多样化的算力需求不断涌现,为通用、智算、超算及边缘等不同类型和形态的数据中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牵引,推动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方面,储能、蓄冷、高密度、算力网络、智能运维、超融合架构等技术的创新,加速推动数据中心向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注重隐私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大踏步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各地都将培育大数据产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提前布局产业链。

  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采集数据、机器视觉生成数据、管理信息化等,均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从基于经验的决策到基于数据+算法的决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模式。

  “要注重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魏凯认为,大数据产业的更大发展空间,在于跨企业、跨主体数据的流通和融合,在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为新兴的数据技术发展开辟了新空间。记者  叶子

(责任编辑:支艳蓉)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