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证实嗅觉与胶质瘤有独特联系
令人闻之色变的胶质瘤,是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颅内肿瘤。近日,浙江大学最新研究首次证明了嗅觉感知体验和胶质瘤发生之间存在独特的直接联系。该研究成果论文登上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鹏祥,通讯作者为刘冲研究员。
不少专家认为,胶质瘤的病因由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后天环境中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但是,尚未确定环境刺激究竟如何与疾病关联。刘冲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因素诱发胶质瘤的产生?肿瘤细胞的成长,会与周围的细胞交流、传递哪些信息。
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功能单位,通过神经放电方式来发挥功能。因此,聚焦于神经元活动,成为探究胶质瘤产生的一条研究技术路径。科研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要构建能够自发生成胶质瘤的实验小鼠模型。只有自发而非移植产生肿瘤,才能真正反映肿瘤在大脑中形成的过程。
刘冲实验室耗时数年,构建了模拟人类大脑中胶质瘤产生过程的可靠动物模型,发现肿瘤主要自发产生于嗅球的突触小球层,也就是嗅觉环路第一级神经元(嗅觉感受神经元)和第二级神经元(称为僧帽/簇状细胞)的信息交流区域。
“既然嗅觉脑区是胶质瘤的好发部位,那么,嗅觉环路的神经元活动是否会影响胶质瘤的发生?”这个突如其来的“脑洞大开”,成为整个研究的关键。刘冲团队随后进一步验证。他们利用前沿的化学遗传学干预手段,精确抑制小鼠嗅觉感受神经元活动,肿瘤体积显著下降;而激活其活动后,肿瘤体积增加。结果显示,嗅觉环路神经元的兴奋性活动是胶质瘤产生的根源。进一步研究发现,嗅觉活动主要是通过IGF-1信号通路调控胶质瘤的发生。
用全新角度揭示外部感觉可以直接影响胶质瘤发生。刘冲表示,这为后续进一步探究不同感知觉刺激,甚至是情绪应激和异常神经功能相关疾病,是否也会影响肿瘤发生提供了思考空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责任编辑:支艳蓉)
相关文章
- 2022年05月20日·科学家首次将AI元学习引入神经科学 有望提升脑成像精准医疗
- 2022年05月20日·AI元学习首次进入神经科学
- 2022年05月20日·新冠感染或增小鼠患帕金森病风险
- 2022年05月20日·睡眠为何有助缓解焦虑 神经元睡时树突很清醒
- 2022年05月18日·小鼠身上发现一种延长寿命的激素
- 2022年05月12日·年轻小鼠脑脊液可逆转记忆力退化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