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研发收集海底垃圾的机器人系统
近日,一个欧洲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可在水下收集垃圾的机器人系统,并成功进行了原型机的首次测试。该机器人系统由4个自主机器人组成,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声学传感器将垃圾与海洋动植物区分开来。
欧盟在“地平线2020”框架下向海底收集垃圾项目资助500万欧元,希望研发机器人系统来收集海底垃圾。现在,这个名为“净海”的联合研究项目成功完成了原型机的首次测试。该项目由来自5个国家的8个合作伙伴和49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
“净海”项目的机器人系统由4个自主机器人组成,包括一个自主(或遥控)的母船、一架无人机和两个水下机器人。这两个水下机器人通过缆线从母船上获得电力。无人机和其中一个水下机器人用来识别垃圾。它们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声学传感器将垃圾与海洋动植物区分开来。使用定制设计的抓取器和抽吸设备收集检测到的垃圾,然后将其放到位于水面的收集箱中。
空中飞行的无人机可将收集的信息生成一个虚拟地图。然后,水下机器人会驶过地图上的某些点并收集垃圾。通过所谓的多主体控制技术,所有机器人都相互连接,当一个机器人改变位置时,其他机器人就会知道。除了一个机器人的初始命令外,整个系统无须人工干预。
参与该项目的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为机器人提供人工智能算法,教会水下机器人何时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以某种方式移动。一旦发现并定位了垃圾,即便遇到强大的潮流,机器人也会坚持围绕它移动。同时,算法力求用尽可能少的数据作出最好的预测。“净海”项目的目标是以80%的预测率对水下垃圾进行分类,并成功收集其中的90%,大致与潜水员的工作效果相当。记者李山
(责任编辑:支艳蓉)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