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欧研发收集海底垃圾的机器人系统

2022-01-17 09:40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一个欧洲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可在水下收集垃圾的机器人系统,并成功进行了原型机的首次测试。该机器人系统由4个自主机器人组成,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声学传感器将垃圾与海洋动植物区分开来。

  欧盟在“地平线2020”框架下向海底收集垃圾项目资助500万欧元,希望研发机器人系统来收集海底垃圾。现在,这个名为“净海”的联合研究项目成功完成了原型机的首次测试。该项目由来自5个国家的8个合作伙伴和49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

  “净海”项目的机器人系统由4个自主机器人组成,包括一个自主(或遥控)的母船、一架无人机和两个水下机器人。这两个水下机器人通过缆线从母船上获得电力。无人机和其中一个水下机器人用来识别垃圾。它们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声学传感器将垃圾与海洋动植物区分开来。使用定制设计的抓取器和抽吸设备收集检测到的垃圾,然后将其放到位于水面的收集箱中。

  空中飞行的无人机可将收集的信息生成一个虚拟地图。然后,水下机器人会驶过地图上的某些点并收集垃圾。通过所谓的多主体控制技术,所有机器人都相互连接,当一个机器人改变位置时,其他机器人就会知道。除了一个机器人的初始命令外,整个系统无须人工干预。

  参与该项目的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为机器人提供人工智能算法,教会水下机器人何时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以某种方式移动。一旦发现并定位了垃圾,即便遇到强大的潮流,机器人也会坚持围绕它移动。同时,算法力求用尽可能少的数据作出最好的预测。“净海”项目的目标是以80%的预测率对水下垃圾进行分类,并成功收集其中的90%,大致与潜水员的工作效果相当。记者李山

(责任编辑:支艳蓉)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友情链接: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欧研发收集海底垃圾的机器人系统

2022-01-17 09:40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一个欧洲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可在水下收集垃圾的机器人系统,并成功进行了原型机的首次测试。该机器人系统由4个自主机器人组成,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声学传感器将垃圾与海洋动植物区分开来。

  欧盟在“地平线2020”框架下向海底收集垃圾项目资助500万欧元,希望研发机器人系统来收集海底垃圾。现在,这个名为“净海”的联合研究项目成功完成了原型机的首次测试。该项目由来自5个国家的8个合作伙伴和49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

  “净海”项目的机器人系统由4个自主机器人组成,包括一个自主(或遥控)的母船、一架无人机和两个水下机器人。这两个水下机器人通过缆线从母船上获得电力。无人机和其中一个水下机器人用来识别垃圾。它们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声学传感器将垃圾与海洋动植物区分开来。使用定制设计的抓取器和抽吸设备收集检测到的垃圾,然后将其放到位于水面的收集箱中。

  空中飞行的无人机可将收集的信息生成一个虚拟地图。然后,水下机器人会驶过地图上的某些点并收集垃圾。通过所谓的多主体控制技术,所有机器人都相互连接,当一个机器人改变位置时,其他机器人就会知道。除了一个机器人的初始命令外,整个系统无须人工干预。

  参与该项目的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为机器人提供人工智能算法,教会水下机器人何时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以某种方式移动。一旦发现并定位了垃圾,即便遇到强大的潮流,机器人也会坚持围绕它移动。同时,算法力求用尽可能少的数据作出最好的预测。“净海”项目的目标是以80%的预测率对水下垃圾进行分类,并成功收集其中的90%,大致与潜水员的工作效果相当。记者李山

(责任编辑:支艳蓉)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