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手机丢了这样处理!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消费者习惯使用手机支付,在带来了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手机丢失了该怎么办?专家提醒,手机丢失后,用户应及时联系运营商挂失手机卡,同时致电银行冻结网银、挂失银行卡,并立即冻结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账号。
为了防患于未然,360安全研究员俞奎建议,用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办法来实施安全防护:
一是为手机SIM卡设置密码,防止手机丢失后,手机卡被盗用。
二是为手机设置复杂的解锁密码,如超过6位的“数字+字母”组合密码,防止手机锁屏密码短时间内被破解。
三是为手机应用设置安全锁,防止他人获得手机应用内的信息。
(责任编辑:支艳蓉)
相关文章
- 2020年07月14日·从企业微信看腾讯产品推广的新思路
- 2020年09月03日·百度联盟成就伙伴成长 疫情之下提供稳定收入分成
- 2020年05月11日·【中国品牌日】Defense决色惊艳亮相 各大媒体发微博长图为其点赞
- 2020年09月30日·ColorOS 11这个功能用好了,国庆加速出游妥妥的
- 2020年09月30日·京东X中国电信国庆再掀5G购机狂潮,千元好礼送不停
- 2020年09月25日·嗨了!腾讯游戏手机ROG3顶配王者荣耀放大招挑战方言配音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